李德 (1921~2010)
藝術家暨美術教育家李德十一月七日於台大醫院因病過世,享年九十歲。李德除了藝術創作,也曾在復興美工、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原大學及文化大學任教,獻身美術教育近半世紀,他的學生組織了一廬畫會來推展他的理念。李德的告別追思會將在十二月四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在台灣大學天文數學大樓一樓演講廳舉行。
李德本名李立德,一九二一年出生江蘇常熟,自幼喜愛文學、詩詞、金石和繪畫,即使在抗戰期間生活貧乏的情況下,仍對藝術心生嚮往。李德一九四八年移居台灣,偶然機會看到旅日前輩藝術家陳德旺的油畫《三朵花》,佩服不已,輾轉託人表達想隨陳德旺習畫,成為陳德旺唯一入室弟子。
李德在卅多歲後全心投入創作,與畫家劉其偉、學者史作檉成為知己。李德素描根基深厚,他的速寫總在寥寥幾筆中掌握點線面濃縮的成果,尊崇塞尚、傑克梅蒂等藝術家。李德學生、藝術家涂維政表示,李德非常強調線條與線條、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他的繪畫以半具象居多,老師會以很簡潔、少少幾筆線條來表現模特兒或風景,這點其實非常困難。」
涂維政說,不像其他美術老師只談視覺藝術,「李德老師常談文學、哲學,很有文人風範,留下不少具有哲思的話語。」涂維政表示,在畢業前夕,李德以「藝術家要有哲學家的頭腦,詩人的心,工人的手」來勉勵他們。
李德對學生熱心呵護,成立超過四十年的一廬畫室培育出不少學子,他的身教和對藝術的執著影響許多人。他的學生、畫家劉大衛表示,李德不賣畫的堅持很有名,但幾十年前為了資助一位就學困難的學生,賣畫給誠品董事長吳清友,請他資助這位學生到畢業。
撰稿者:陳國展
1921年李德生於江蘇常熟,成長在江南魚米富裕家,早年重慶大學畢業,對文學、詩詞、金石、繪畫有著偏愛,在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流亡學生,生活處境極度艱困貧乏,他仍能沉浸在世界名著名畫生活裡,豐富往後創作人生。
1948年移居台灣,五十年代,在次偶然機緣看到旅日返台前輩畫家陳德旺先生的油畫「三朵花」,驚讚敬佩不已,輾轉託人介紹,求他教畫習藝,幾經陳老師嚴謹觀察考驗,方才成為陳老師唯一入室傳薪的得意門生,如此過從,三十年如一日,有八年師生長相左右,「以平生風儀兼師友」是最為貼切的讚語。
陳老師木訥寡言謙遜固執,窮畢生探討藝道畫理淡薄名利之精神,「抱道任真」的態度,影響李德至深至遠,尤其執著於藝術本質與原創的研究觀念,也順勢展延至李德及他的學生,如今他座落永和竹林路的「一盧畫室」,已成為學子畫友提問請益的道場,所以有「永和的」「一廬的」識別暱稱,其門生為他出版「一廬談畫」專輯,闡述剖析他的繪畫人生觀。
李德創作教學逾半世紀而彌新自在,他廣納各家理念包容默化,豁達胸懷順其各行其是,融合他文哲素養精彩人生體驗,以至精神層面的虛實講究,才有「寂寞孤征」的宏達瀟灑,他在探討「空間虛實」對整體畫面三度空間不斷揣摩的結論,強調外在「自然」為藝術造就「自我」的絕佳場域,不應以模仿、抄襲自然而自喜,他說:『習作不等同創作』,喜歡引領學生爬山涉水,作戶外教學的寫生活動課程,諄諄教誨,藝教、言教、身教,學生如沐春風快樂成長;他曾任教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復興等校,是長者是經師。他肯定素描是通往繪畫創作必修的基本功夫,以理性思索白紙空間,假以多次元存在的考量,去揣摩虛實、關係、整體問題,在就依個別差異的特質去完成單純樸實,才能呈現感性而唯一的好作品;他的速寫簡約帶勁,寥寥幾筆都是他心靈聚焦去蕪存菁的點線面濃縮。
李老師一生奉獻台灣畫壇,培育無數思想前瞻成就突出的新秀,以啟發式教學,誘發學生潛藏資賦從事創作,以寫實之外的新興藝術與時代拼進接軌,其功至大至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