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國


藝術經營 (1)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4/07/24   編輯部 報導

今年4月下旬在北京藝術博覽會盛大展開前夕,台灣當代藝術家代表人物的陸先銘與郭維國,於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無聲之城-眾生之園:陸先銘與郭維國雙個展」(展覽至5月8日),也是兩位藝術家首次在中國的個人作品展。台灣當代的指標藝術家,來到北京城大顯身手! 典藏投資》20146月號;典藏投資電子版

陸先銘和郭維國是台灣1980年代現代主義發展時期的代表性藝術家,有趣的是,兩位藝術家年齡相近、同樣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同樣是早期「台北畫派」成員、同樣是悍圖社成員,看似同質性很高的兩人,但是當你面對他們的作品時,你會發現他們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作品有著自己的強烈個人風格,就如這次展覽的規畫一樣,兩人的「同質」與「差異」成為這次雙個展的「連結」與「獨立」。

透過兩位藝術家1984年至2014年創作三十年來的作品,探討台灣藝術文化的變化,讓在擁有不同藝術文化的中國,以全新的視野角度認識台灣的藝術、社會、文化思潮發展乃至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此雙個展,策展人將陸先銘與郭維國的作品放在不同的脈絡系統去考量,選擇以兩個完全獨立的部分共同呈現藝術家與台灣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與對話。

雙個展展出兩位藝術家創作三十年來的重要作品,而除了展出作品,崔燦燦運用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拍攝的照片、繪畫的草圖、使用的物件、閱讀的書籍、文件等,融入展覽之中,以不同媒介呈現兩位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與片段,帶領觀者進入隱藏在藝術家作品背後的思想與歷程。

郭維國:異化的新世界

郭維國的作品,則透露著對人生的美好期待與生活的殘酷現實,兩者衝突並同時存在於作品中。這次展出郭維國從1983年大學時期至今,共27件不同階段、時期的作品,包含大學時期、1990年代、2000年至2010年的「自畫像」系列、2011年至今的作品。策展人崔燦燦將郭維國這次的展覽取名為「眾生之園:異化的新世界」,郭維國在這三十年的創作過程中,累積了大量的手稿草圖、影像攝影等文件資料,崔燦燦決定將這些創作上的物件、草圖、照片、文字、書籍等,一同呈現與展覽之中。

 

郭維國說:「他(崔燦燦)希望把我這個部分的展覽策畫成是比較屬於我個人的表現風格,我自己對內在心裡的一些慾望、記憶等,透過圖像的方式呈現出自己一個體系的圖像世界,所以他取名為『眾生之園』」。

 

出生於1960年的郭維國,1984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大學時期至1990年代的作品多以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歷史為探討主題。1990年代末逐漸從宏觀的歷史角度逐漸回到微觀的自我思考,開始了所謂的「自畫像」時期,郭維國這麼說:「在自畫像的那個階段,我是想要追求自己、看待自己、表現自己,扮演各種角色、滿足自己的一些慾望、情緒、記憶的東西在作品裡面。」直到2011年另一個創作方向的大改變,從過去清楚地將自畫像的形象表現在作品中,慢慢的將「自己」退後到以一個隱密或看似不在場的方式呈現,例如動物的頭套與外衣,將自己隱藏於畫面中。2013年的最新系列「慾圖吉祥」,融入許多中國傳統元素,郭維國說:「差不多在快到五十歲的時候,因為年紀到了,想要做另外一個階段的作品,希望自己在這個年歲更平安、更穩定的一個生活遐想或期待。我本身就是屬於漢民族養成的文化背景,很自然就會想到用這些吉祥圖案、話語做為作品的原型」。

郭維國過去三十年來的創作歷程,表現的方式與內容不斷反叛既有,但其創作中的精神與內涵仍然是連結在一起的,像是一直以來作品中同樣有穿刺、血跡、綑綁等代表著現實中的不美滿,反覆訴說著生命中所期待的美好與現實的不完美。他說:「從過去一直到現在(的創作歷程中),創作的形式與內容會隨著時間更迭,但最重要的是屬於藝術家個人的特質,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價值與認知,我個人認為是不必改變的。」


上一篇(陸先銘) 回目錄 下一篇(北京藝術博覽會策展人 崔)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