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4/08/21 編輯部 報導
在大運河成功申遺後,圍繞「運河之都」,淮安先後維修了淮安鈔關遺址、清江大閘、清江浦樓等十多處有關大運河的文物古跡,在運河沿線形成了碼頭古鎮秦漢文化、古清口水鄉風光等文化片區,淮安將花人民幣120億元開發大運河,開闢出一條運河黃金水道的特色旅遊線。
作為大運河「節點城市」,淮安在明清時期就被譽為「漕糧指揮管理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淮北食鹽集散中心。
今年五月,淮安—世界運河文化旅遊區正式開工,這標誌著淮安首個5A級景區拉開帷幕。淮安運河博物館館長常貴章對人民網指出,運河申遺成功不是終點,下一步要讓遺產真正「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中去,讓世界文化遺產惠及民生,推進地方文化和旅遊的發展。
現在的淮安,大運河仍在航運、防洪、行洪等方面發揮著作用。如何借力申遺成功的順風車發展旅遊業,是淮安市旅遊局局長陳興紅一直思考的問題,「淮安在保護挖掘運河遺存的基礎上,更要重視發揮大運河淮安段旅遊方面的功能。」
目前淮安境內與大運河相關的遺存包括洪澤湖大堤、清江大閘、碼頭「三閘」遺址、禦壩遺址等廿餘處,其中又有十餘處為全大陸重點文保單位。近期淮安又新發現了清江浦古城牆,這也是大運河成功申遺後,在淮安運河沿線的一個新的重大發現。
中國淮安—世界運河文化旅遊區項目位於裡運河文化長廊中段八亭橋至河下區域,即「起承轉和」中的「承、轉」兩大片區,規劃用地約3,200畝,總投資約120億元,計畫3至5年建成。
淮安市文保處處長嚴斌表示,大運河的旅遊建設,必須保證歷史元素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文物遺跡必須保持原貌。他表示,旅遊開發不是申遺的目的,「保護」才是根本。他說: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