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01 編輯部 報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德昌(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台灣電影導演,與侯孝賢、蔡明亮並稱台灣電影新浪潮代表導演。
人物廣東梅縣(現梅州)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1965年畢業於台北建國中學,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今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後赴美國,1974年在佛羅里達大學獲電機工程碩士。之後南加州大學學習研究電影一年,楊德昌後來以電腦工程師身份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簡稱UW)從事計算機微處理器與軟體設計,並在那裡工作了7年。在西雅圖,楊德昌從德國新電影得到很大啟示——尤其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韋納·荷索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因為他證明精彩的電影可以一個人做而不必倚賴巨大投資,或者更直觀的說讓楊德昌明白了電影原來可以這樣拍。
1981年回到台灣,與詹宏志、余為彥、徐克等人參與獨立製作《1905年的冬天》,擔任編劇及演員,此片後來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隨後參加張艾嘉製作的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浮萍」單元,頗受好評。1982年,被中影啟用為導演,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由於本片在各方面的創新嘗試,讓他與侯孝賢齊名,被公認為「台灣新電影」重要先驅之一。1983年創作其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引起諸多討論,也被認為是引進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一部電影之一,雖然片長遠超過傳統電影的放映時間(二小時四十七分),但是在楊德昌的堅持下,原片一刀未剪,創下先例。
1985年的《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攝《恐怖份子》,以其特殊的敘事風格,及對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獲得國際許多獎項的肯定。1989年成立「楊德昌電影公司」,1991年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大的討論,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1993年將電影公司更名為「原子電影公司」,1994年的《獨立時代》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96年拍攝《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2000年的《一一》,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更為他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成為目前為止,唯一獲得這項殊榮的台灣籍導演。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繪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態轉變下,華人中產階級的感情生活,運鏡筆觸細膩,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歌手蔡琴曾有過十年婚姻,但由於楊德昌外遇,結果以離婚收場。第二任妻子是楊德昌的外遇對象,也就是鋼琴家彭鎧立,兩人育有一子。
楊德昌和妻子彭鎧立在企業出資下,共同成立經營鎧甲娛樂科技公司,進軍網路動畫事業。楊德昌病逝後,彭鎧立便辭去執行長職務。2007年6月29日下午楊德昌(美西時間)因結腸癌於美國洛杉磯比佛利山莊去世,享年59歲。楊德昌和病魔對抗的最後一段日子,其實一直沒有放棄創作,除了和影星成龍合作的動畫「追風」沒機會完成,楊德昌忍著病痛,又構思出一部動畫新片,片名叫做「小朋友」,他在過世前,將手稿寄給好友張毅,妻子彭鎧立也向張毅透露,楊德昌過世前,手還握著畫筆。
鎧甲娛樂事後清算財務發現,彭鎧立涉嫌從2004年間,指示會計將薪資匯進胞弟和親友等4個人頭帳戶中,以詐領公司薪資,3年下來共詐得1100多萬元。鎧甲娛樂隨即向彭鎧立提出民事求償[1]。
好友張毅集結兩岸動畫人才,成立動畫工作室 A-hha,致力完成楊德昌的遺作,《長江動物園》,《小朋友》,及《追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