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05 編輯部 報導

與在地的結合
「江之翠」為台北縣文化局輔導成立的表演藝術團體,取其所駐之地「港仔嘴」(今板橋)的諧音而定名,除標示地緣關係之外,亦隱涵劇團在發展現代劇場與傳統曲藝的保存創新;更自我期許在社區文化推廣的紮根工作上盡一分心力。劇團始於一九九三年元月,發展至今設有:「南管樂府」、「南管梨園劇團」、「北管樂社」。而團員多數在劇團成立之初即接受氣功、太極拳等身體訓練,並積極在台灣民間傳統藝陣的表演藝術中汲取養分,奠定了日後成熟穩健的身體基礎。及至劇團陸續成立南管樂府、南管梨園劇團、北管樂社,則開啟了江之翠迥異於一般劇團的格局,開始擴展新的學習領域,目前南管樂府與梨園戲已成為江之翠最大的分支部門。
致力於傳統戲曲的傳習
江之翠劇場一方面多方聘請各地南管耆宿來館授課,一方面尋訪名師學藝,足跡甚至遠至泉廈、東南亞等地,團員們對於此項傳統藝術的古老精深與雅致優美從不敢輕忽以待,在紮實的學習訓練中一點一滴累積實力,也在浸潤於南管之美的同時,深深感觸到南管在台灣日趨式微的困境,以往受制於僅為靜態音樂演出與傳統「館閣」等諸多成規的囿限,致觀賞人口無法開展;為了化解此一傳統藝術消逝的危機,突破南管在特定社群流傳的現況;使更多人能樂於親近南管,加入學習的行列,以使南管成為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團長周逸昌大膽提出南管現代化的構想。
南管現代化
一九九五年六月,首演作品《南管遊賞》,成功地展現了傳統音樂與現代劇場藝術結合的可能性,除首開風氣之先地將南管音樂飾以放慢的梨園身段,復佐以脫胎自唐式服飾的服裝設計、源於偶戲的化妝造型,以及舞台燈光的處理等,在在為傳統南管注入嶄新迥異的表演質素,開發了古老藝術在現代社會轉化的新契機,因而屢受稱譽為成功「轉化傳統藝術,賦予當代精神」的極佳範例。
獲得多方肯定
「江之翠」除在南管現代化上的努力屢受外界肯定外,對於南管傳承的工作也從未斷輟,不僅陸續延聘中國國寶級大師如張在我、施織等名師來台授課,亦舉辦了多次南管研習班,廣納新血;一九九八年三月,則更開設了北管班,在薪傳獎得主邱火榮等老師的帶領下接受訓練,希冀在傳統曲藝的傳承創新上有更好的成績。自一九九八年起連續六年承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辦之『南管戲(梨園戲)傳習計劃』;同年起更獲選為行政院文建會「傑出扶植演藝團隊」,此實為對「江之翠」在傳統藝術領域用心的最大肯定。
中文名稱: |
江之翠劇場 |
英文名稱: |
Gang-a Tsui Theater |
演出項目: |
南管音樂,梨園戲 |
創團時間: |
1993/1/1 |
團隊成立地點: |
台北縣 |
隸屬單位: |
|
聯絡地址: |
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486號6樓之2 |
聯絡電話: |
02-22539712 |
傳真號碼: |
02-22524256 |
網址: |
|
電子郵件: |
nankuan@ms31.hinet.net |
創團者: |
周逸昌 |
現任團長: |
周逸昌 |
|
聯絡人: |
林璟蓉 |
職稱: |
藝術行政 |
聯絡電話: |
0222539712 |
電子郵件: |
gangatsui@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