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一個新思想的藝術運動
【撰文/鄭乃銘】
每年的年底,看一大堆所謂年度藝術界體檢報告的文章,我總會很惡毒想:到底這些年度百大、年度影響人物…嘩啦啦頭銜的藝術家,有幾個人是真正親手動筆畫畫的呢?在一個代工或者助理滿場跑的時代,越是排行榜高踞前幾大的藝術家,越來越毫不遮掩讓人到工作室來參觀,也毫不以為忤讓人看到偌大的車間;分門別類好幾組助理在進行不同的「製造繪畫」工作,排場陣容之大,簡直讓那些百大畫廊為之汗顏。
進入21世紀之後,當代藝術最引發的「革命思想」,不在於所發掘的創新媒材(因為;根本沒有)、也不在於有多創新的藝術表現(仔細想想;更沒有),而應該在於藝術的這個行為,已經有了一個新的運動勢力興起,那就是藝術家可以「以腦子取代自己的雙手」來從事創作,而將傳統的「手繪」工作交由代工或助理來完成。這種「劃時代」的作風,已經嚴重影響到當代藝術家的外觀!不信?如果你是一位年度排行榜的藝術明星,請先找面鏡子,伸出雙手;看看雙手是否已經有萎縮現象?接著再對著鏡子瞧瞧自己腦袋,看看是否頭變大了呢?
坦白說,我並不是那麼在意藝術家以腦來代替雙手執行創作的這件事情。但真心裡,我卻對於藝術家這樣的舉措感到莫名憂傷。我們其實很少真正會去想過「繪畫」的這個詞,事實上也意味著「會」;因為「會」才願意去更「畫」。而這個「繪」字,更隱藏著是對於自身內在思想具體暨可望被描繪出來的意念。而如果這個世代已經不再那麼時興對於自身內在思想,經由自己的雙手而慢慢被形現出來,進而能夠企達與他人分享的話,那麼繪畫本身的傳統精神則已經充分死亡了。
因為,如果現在的藝術家都是依賴別人的雙手來描述自己的內在思想,那無疑個人的內在思想就好比電腦的程式一樣,成為一個足以被快速達到目的的捷徑。因此,藝術本身的行為,只能算是一種手段的具體表徵,而不再是思想的提煉或精粹。如果說現在一堆年度影響人物或百大風雲人物,盡是這些只以技術來享受社會光環,而不願是以思想來影響或撼動情感的人,那麼我們現在投注那麼大量金錢所購藏的藝術品,充其量只是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而根本不再如20世紀經典繪畫作品那般雋永。
藝術家不願意再相信自己的手感,卻一昧執迷於行銷的手法,這是造成當代藝術價值嚴重被扭曲的最大心理病因。更甚的是,現在的收藏家沒有幾個人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眼光。也就是說;藏家慢慢以聽來取替過去的心與雙眼來面對藝術。因為,某某策展人把這位藝術家作品放到那個展覽裡、某某藝評說這位藝術家怎樣、某某拍賣公司將這位藝術家作品拍到多高的價位,似乎現在買畫的人都很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是不太願意聽自己心的意見。因此,此刻的收藏家買的應該是共同基金或共同債券,而不是個人品味。這點,確實是坐大藝術家沒真正學會藝術多大本事;卻短時間就學會投機取巧製造逢迎的產品。藝術品,沒有辦法在現階段的土地上獲得確切的地位與價值,卻一昧被鼓勵成為價值錯亂的非精神性物件,這真是這時代悲哀之處。想想,也的確是整個社會風氣過度吹捧藝術品的價格標竿,造成藝術家與作品只能朝物化唯一論來走。所以,當這個環境出現強大需求某些特定的藝術家物件時,藝術家也只能去找個大車間、廣徵精通繪畫技術的助理來幫忙消化訂單,否則怎對得起嗷嗷待哺的廣大衣食父母?因此,想買到特定藝術家東西的人,怎會在意是誰、是多少人畫的呢?只要,簽名對就好!
但是,藝術終究還是有它絕對的良善性。當藝術產業的價值嚴重被扭曲走到極致之後,我反而有機會看到有所謂「手感」;重新再回到這個環境裡面。我開始發現到,不少年紀都已算是中堅輩藝術家,更加堅持以自己雙手來慢慢描繪出自己內在的思想;而不是交給車間的助理來完成。讓人更慶幸的是,相信「手感」的藝術家裡頭,也包括一群相當優秀的新新世代藝術家。似乎,藝術在這群人身上產生了一個新的觀念;也就是靠雙手來「煲」出對藝術純粹的味道。這些人相信;因為「手感」也就等於必須經歷「時間」。等待,消弭了躁進,磨練了圓融,成就了晶瑩內斂,這就好像回到過去我們在閱讀經典繪畫作品一樣;那一件不是都經由時間的淬鍊;才得以形成經典的呢?而正因為相信「手感」,也就意味著作品只能靠質量而非數量來傲人。
我想,這不就是一個執念的改變嗎?一位藝術家能夠對自己的創作有了這個體念,自然也就會對自己的創作負責任。有了負責,就能夠養成責任,那麼出來的作品,自然不會讓外界覺得是浮面、滿足一時感官,進而也會讓收藏作品的人樂於去珍惜所藏。
負責,一個曾經多麼熟悉;卻已經陌生的生活作為,透過藝術家自己的「手感」,重新成為藝術的思想運動。
【《當代藝術新聞》2014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