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變 陸出版迎數位浪潮

分類:產業




閱讀新變 陸出版迎數位浪潮

2013-02-03 02:02 旺報 【文/李曉唱】

 

 ▲手機等數位化閱讀載體逐步取代傳統閱讀的紙質媒介。

 

 ▼數位閱讀衝擊傳統出版業。

 ▼數位閱讀已成為新的閱讀方式。圖為2011年5月15日,文博會的一家數字出版機構展位。(新華社)

 

     隨著數位出版時代的到來,現代人已經進入了一個需要多媒體不斷刺激眼球的「讀圖時代」。手機、iPad、電腦等越來越多的數位化閱讀載體逐步取代傳統閱讀的紙質媒介,成為人們主要閱讀工具。

 

     此一趨勢,進入21世紀之後,對於傳統出版業的衝擊越來越激烈。第10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也深入探討出版產業如何面對數位時代變局,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閱讀方式的變革,數位出版行業標準、數位版權保護技術,以及政府如何為科技推動出版產業發展提供更好保障,都是熱門議題。

 

     逐步引進高科技

 

     科技的進步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創意與科技不斷融合的背景下,大陸的出版業也在逐步引進高科技、運用高科技。數位技術已經漸漸改變了出版業的格局,並且引領出版業進行轉型升級。

 

     安徽出版集團總裁、時代出版傳媒董事長王亞非指出,現代人更樂於選擇以視頻網路為主的閱讀方式,手機閱讀是最普遍的一種閱讀方式,而藉由電信網路產生的互動式的3G閱讀方式,更容易進入家庭。3G給人們帶來種類繁多的體驗,例如,一個蘊含國學的閱讀視頻可以包含故事、歷史、環境、旅遊等各方面的內容,還可以臨摹場景,養生和教育類點播節目亦是如此,且其中很多方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因此,王亞非強調,數位時代推動出版業進一步實現創意和科技的結合。從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層面來看,由於創意的靈活性,可能會出現出版業的多元增值發展,即一種投入可以多種產出,一種內容可以多種體現。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前總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甯則提出閱讀方式的改變導致閱讀文化重建的問題。他認為,在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閱讀往往淪為平面化的速食式閱讀,事實上這對現代人的閱讀,同時產生正面和負面影響,一方面大幅提升資訊攝取量和檢索量,但也使得閱讀變成一種「快速掃描」,文本閱讀變成一種資訊採集而非認真研讀,從而使求知變成求新。聶震甯指出,當代人們閱讀的東西,很多是被推送到螢幕上,強迫人們觀看,而非主動搜尋得來。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表示,數位閱讀確實已成為新的閱讀方式;我們所熟悉的閱讀,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它來了。第九次大陸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數位顯示,採用數位閱讀方式的民眾達到83.6%,比去年增加了5.6個百分點。數位出版用新的傳播技術創造新的媒體,同時也培育了新的受眾,創造了新的閱讀方式。

 

     數位出版剛出現的時候,業界人士大多懷著不以為然的心情,可當意識到要有有所作為的時候,才發現在許多方面都已力不從心了。

 

     李學謙對「出版社會不會邊緣化」這一問題提出了頗具價值的見解。他表示,興起中的閱讀方式革命,不是由出版社發動,而是由技術開發商、網路營運商發起的,出版社目前仍然處在被動的跟從當中。試問在數位閱讀時代,還有多少出版社提供的內容?作為以往的內容提供者,出版社的位置也在邊緣化,不再能壟斷市場。在數位出版引領未來的大浪潮下,出版社是否會邊緣化是業者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求創新 避免同質化

 

     中國聯通閱讀運營中心總經理陳亦凡提出,數位出版目前是「作者-平台-通信網路-電子支付-讀者」的傳播模式。數位閱讀更像IT行業,用戶有哪種需求,運營商就提供相應的服務。因此,出版社能否跟上這種步調很重要。

 

     王亞非指出,內容創新仍然是出版社未來主要發展方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搭好平台,整合資源;第二,促進融合,包括作者與讀者的融合、市場與管道的融合以及產品與服務的融合;第三,善於創造,避免同質化。

 

     李學謙也認為,出版的核心價值在於編輯,編輯的實質則是對有價值的內容的發現、整理和傳播,而不是簡單的複製過程。新時代的數位出版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把提升內容創新能力視為最重要;第二,數位出版應實現出版業態的轉型;第三,要構建服務體系,由提供產品轉變成提供服務。

 

     運商提供平台服務

 

     陳亦凡則提出數位平台營運商和傳統出版業互補的幾種模式:第一,營運商提供平台服務,不介入內容;第二,營運商推出閱讀頻道,由出版商獨立製作;第三,進行品牌合作,利用營運商的品牌效應和受眾,為出版商打造品牌。如此,數位時代的科技業、出版業,仍能攜手共創雙贏。(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