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修復密碼 亞洲第一藝術診所(上)

分類:產業




畫作修復密碼 亞洲第一藝術診所(上)

‧典藏投資 2013/02/19

對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賺大錢,而是讓亞洲藝術圈,特別是收藏家,宣揚藝術品流傳後世的意義和價值。這想法並非驀然產生,而是張嘉珍在佳士得耕耘15年所得的成果。

【文/賈雅緻】 

前香港佳士得大將張嘉珍所創辦的「beautiful mind ART & CONSULTING」藝術品修復及儲存公司,於1月12日正式揭幕。同類型的公司,在香港肯定是第一間;即便在亞洲,大概也是屈指可數的。若從純粹從商業角度看,老實說「壟斷」無疑是一件快事——即使那斷然不是一件善事。可是張嘉珍卻不想「壟斷」。她歡迎、甚至希望隨著beautiful mind的誕生,讓香港能夠出現第二家、第三家類似的公司。對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賺大錢,而是讓亞洲藝術圈,特別是收藏家,宣揚藝術品流傳後世的意義和價值。這想法並非驀然產生,而是張嘉珍在佳士得耕耘15年所得的成果。 

去年年中,張嘉珍從「香港佳士得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及亞洲當代藝術品部副總裁」的職務退下來,著手籌備beautiful mind。作為一位藝術系畢業生,藝術拍賣對張嘉珍而言無疑是一份有趣的職業。可是畢竟已經做了15年,她不禁想:「在藝術圈,除拍賣外,還有甚麼是我有興趣,而香港又缺乏的呢?」 

「我想做的是提供具教育性,並且涉及專業技術的工作。」她想到這一點。

 替藝術「看診」

 去年年中離開佳士得後,張嘉珍即著手籌備亞洲第一家藝術品修復及儲存公司beautiful mind。

 訪問在位於香港北角的新公司地址進行,那是一幢工業大廈的九樓全層,占地1萬平方呎。從前是印刷廠房,現在重型機械與潤滑油的味道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明亮、雪白、富現代感的辦公空間。

 新公司中,一個偌大的房間停著一台空氣淨化機,上面註明「藝術修復專用儀器」。挨近牆壁的是洗手台,水龍頭末端套上一個濾水器。當然不是一般家用濾水器,它流出的是藝術修復專用的純淨水。聞起來也與一般開水不一樣,有股清冽的氧氣味。此外桌上還擱有林林種種的畫筆、剪刀、棉花、手套、松香水等器具。

 

 「按我的觀察,香港還沒有完善的藝術修復設施。」張嘉珍介紹說。以此作為起點,她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功夫,研究各大美術館使用的是何種設備、招聘的是何種人才,如今面對的,又是怎樣的挑戰,終於一步步完善beautiful mind的實驗室來。張嘉珍說,這些儀器全部達到美術館級別水平。 

人才方面,則有范定甫和陳佩玉兩位修復師。前者專長是紙、絹繪畫修復,2004年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亞洲繪畫修復組,曾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倫敦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工作;後者主攻油畫修復,處理東方油畫的經驗尤其豐富。曾先後就讀國立藝術學院及法國凡爾塞市立美術學院,並於法國Institut Superieur des Carrieres Artistiques隨教師Francis Goubault一對一學習。張嘉珍早在進入佳士得工作時已認識陳佩玉,15年來許多油畫都交由她修復。

 

在這裡修復的藝術品,每件都會有一份類似「病歷表」的報告書,詳細列明作品患有怎麼樣的症、下過怎樣的藥,以便日後倘若發生問題或意外,也可隨時翻查,確保作品得到最妥善對待。

 張嘉珍的想法是把beautiful mind定位為藝術品「診所」。這間「診所」還未開張,病人便已先至。「很多收藏家一聽到我有這樣的服務,便把作品拿到這裡修復。」的確,香港「病人」太多,「診所」太少。從前張嘉珍在佳士得工作,每每在香港遇上「病人」,便得把它「保外」移送台灣「就醫」。 

「每年進出香港的藝術品上萬件,卻沒有一所修復設施。沒理由你在這裡生病,卻沒有醫院,要跑到國外看醫生吧?所以當時我就想,修復這部分在藝術生態是一個重要但欠缺的關鍵。」她的理想便是把這一塊關鍵的拼圖給補回來。

 藝術品也要「養生」

 要達到這目標,除「治療」外,還得開辦藝術品「急救班」、「養生班」。張嘉珍說,「希望透過教育,讓收藏家、甚至學生學習如何維護、保存藝術;如果遇到緊急狀況,又應該先作怎樣的處理,再送到修復工作室。」從大門一走進beautiful mind,便能看見一個寬敞的多用途房間。張嘉珍將邀請專家在這裡定期舉辦公開講座與活動,並設立小型圖書館,提供藝術相關的知識。

 多用途房間厚重的牆壁背後,是藝術品儲存區,內有一個公共及二十八個私人儲存空間。

 「這部份按銀行保險庫的規格設計。基本上一個私人房間僅供一位客人使用,租用期最少一年。」張嘉珍解釋道。不無科幻氛圍的走廊兩旁,是一道道咖啡色大門。大門四邊嚴密封死,刀槍不入。每道門旁設一雙重鎖,必須同時輸入密碼及指紋才能開啟,否則即便是張嘉珍自己也無法進入。房門上方是一部液晶體顯示器──濕度:57.2%、溫度:21.4oC。

 

「不同藝術品要用不同方式保存。例如油畫,最完美的濕度是50%至70%;紙上藝術品如書畫是40%左右;而文物如銅器,則要40%以下。」對於畫作的保濕密碼,張嘉珍如數家珍。

 

過去15年,作為一位拍賣行專家,張嘉珍看見太多收藏家不知如何保存手中的藝術品。有時候,她看到畫作已經有發霉的跡象,藏家本人卻絲毫未察覺。

 「先不要談拍賣不拍賣,作品狀況很差了,首要任務就是修復。一如生病的人應該去看醫生那樣。」在這種情況下,她關心的已不再是藝術品的價格(price)問題,而是價值(value)。「重要的是,我們人類到底應該怎樣保存藝術品,一代傳一代。」她說。

【《典藏投資》2013年2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主辦單位:典藏投資
主持人:賈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