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靈光 「衍生展覽」衍生的新問題(下)
分類:產業
消失的靈光 「衍生展覽」衍生的新問題(下)
‧典藏今藝術 2013/03/08
一些高水準、高價的好展覽,官方博物館幾乎沒有自行承辦的可能,民間展覽公司的參與甚至決定了展覽可行性的重要關鍵。這意味的是,這些民間公司的選樣決定了台灣民眾觀看的視野。
【文/連俐俐】
衍生展衍生的新問題
新的產品有趣,這正是它吸引人之處。但是,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問題。首先,衍生型展覽對原作造成了那些影響?分身到底會不會瓜分掉原作的客源,產生排斥原作的效應?
上個世紀,攝影術的發明以及影片這類型新型態紀錄工具的出現,照片「如實的」複製力震撼了世界,情況就如今天多媒體衍生展覽所創造的問題一樣。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就照相術與影片衍生的問題,提出了著名的「靈光」(aura,註3)概念,他的概念原本最主要的應用層次都是在相關的類別裡,如攝影、電影美學、媒體與文化研究等,但,我們發現這個影響世人超過一世紀的重要思想,另一個貼切的應用場域正是本文中最為關切的博物館領域。攝影這項發明的副產品之一就是複製品的氾濫,它讓複製變得更為逼真、更為快速、更為大量、更易散播。博物館複製品的出現滿足的正是班雅明提及的近距離擁有的需求。(註4)但他始終認為複製品與原作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異,即原作獨有的「靈光」,無論複製品以何種方式進化:中世紀的木刻版畫到18世紀的銅版畫,或者是攝影術的發明,「即使是最完美的複製也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藝術作品的『此時此地』,—獨一無二地現身於它所在之地」。(註5)原作「此時此地」的現身才是靈光出現的唯一途徑,這正是攝影即便進入高解析的年代仍難以取代原作的原因。唯有這一時一地與原作的相對才是靈光唯一顯現的方式。從這角度來看,展覽的價值不就是提供這「此時此地」獨一無二的相對(vis a vis)嗎?做為收藏原作真跡的美術館而言,它幾乎就是班雅明靈光的聖殿,透過原作的展示創造觀者與作品間的靈光經驗。
當然,不同的是,從班雅明機械複製的年代,今天人類再次進化,過去的機械複製已經漸漸被數位複製所取代。「如實」複製已經不足為奇,數位比機械複製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又多了另一項樂趣—動態式化影像,使靜態的畫面動起來。必須承認的是,這類複製成果所創造的視覺經驗前所未有,而且可能比原作還要有趣。
從過去作品的宗教與儀式意義,雕像或繪畫未必要被看到的認知,到如今它不僅要被看,其藝術價值也產生了異化,就如同博物館最初只為少數精英服務一樣,今天,它向全人類開放,而且變成了超大型的文物庫房(conservatoire)。今天展覽的價值不只是藝術的價值,透過交易模式,衍生展交換的是娛樂的價值,將藝術靈光的體驗變成了動態的娛樂。
從博物館研究的角度來看,衍生展為博物館議題研究上創造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這類型衍生型展覽從教育推廣的角度,它是否有助於正確知識的吸收?看過衍生展是否會影響原作的審美行為?再者,展覽娛樂化是否會改變觀看展覽的習慣與思維等?過份強調視覺效果、動態影像的結果會對靜態繪畫或原作的觀賞帶來何種影響?……姑且不談研究層面的發展,筆者更憂心的是另一個層次的新問題,就是衍生展對於展覽生產的影響。
從特展的角度而言,這類衍生型展覽與原作展意義上差別很大。雖然從多樣性來看,它提供了不一樣的展覽,以及觀看原作不一樣的觀點,但是,就展覽的生態而言,筆者多了幾項新的憂慮,其一是展覽娛樂化的下場可能改變民眾「閱讀」展覽的習性與要求。但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此。另一個可能對展覽生態產生嚴重衝擊的是,一旦衍生展可以創造比真跡展更高的票房時,那麼精明的展覽公司還會堅持一定要真跡嗎?特別是這些可以創造靈光的真跡展製作成本普遍偏高。對於展覽主辦單位而言,高成本代表的是高風險,兩相比較之下,顯然衍生展比真跡來得實惠、安全。況且,市場的反應也給予了衍生展高度的擁戴。結果是否有可能將主辦單位導向更具經濟效益的文創類衍生展呢?從市場法則來看,這絕對不無可能。然而,於民眾而言,這豈是福音?
在台灣,展覽生產高度依賴外援,與國外主題相關的展覽幾乎沒有例外全數仰賴國際展覽的供給。現實的是,一些高水準、高價的好展覽,官方博物館幾乎沒有自行承辦的可能,民間展覽公司的參與甚至決定了展覽可行性的重要關鍵。這意味的是,這些民間公司的選樣決定了台灣民眾觀看的視野。如果展覽業屈服於市場品味,以及製作成本的考量,那麼娛樂化、文創化的替代型商品極有可能成為台灣展覽未來的主流。結果就是高品質的真跡展只會越來越難,數量越來越少。或許,此刻我們應該慶幸這類型展覽尚未染指博物館,博物館對其特展仍有理想的堅持,但量化成果的壓力下,再加上進口商減少進口真跡展的現實下,票房考量會否成為博物館屈服於展覽進口商品味的可能呢?
確實,189萬人次是個可觀的紀錄,正因如此才叫人害怕。害怕的是班雅明所言的靈光經驗只怕越來越難,越來越少。靈光消失了嗎?答案是不,它永遠封存於原作裡,等待每一次與民眾的視線相對以啟動靈光之鑰。但是如果藝術品真跡被複製品一一取代,那麼我們與異域、遠古的靈光相遇的機會只怕會越來越少……。
註1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特展巡迴展:台北,圓山爭豔館,展期 2011.07.01-09.04 台中,台中國際會議中心,展期 2011.10.21-12.11 高雄,高雄會展中心,展期 2012.06.29-09.02
註2 「蒙娜麗莎會說話」特展巡迴展:台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展期 2011.01.05-04.17 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展期 2011.12.31-2012.03.04;台中,台中文化創意園區,展期:2011.06.18-10.16
註3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1998。
註4 同前,頁66。
註5 同前,頁62。
【《典藏今藝術》2013年3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主辦單位:典藏今藝術
主持人:連俐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