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哲思 廟埕文化 台文創要更關注民間力量
分類:產業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2/16 編輯部 報導
動感!!2011大甲媽祖遶境(起駕篇)
台文創要更關注民間力量
2012-12-15 01:25 旺報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大甲媽祖起駕,展開遶境進香活動,將廟埕擠得水洩不通的信眾簇擁著神轎慢步前行。(本報系資料照片)
「文化是一種哲思,文化應提供美的資源給產業,而任何產業都需要創意。」說起台灣對文創產業的定義,黃光男指出台灣將「文化、創意、產業」三合一,是世界首例。在他看來,文化應有更廣泛的概念,而文化休閒類博物館,則是台灣社會當今所最需要的文化力量。
「宗教文化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承,且可以發現台灣人民的和善、愉快,都在這些宗教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拜土地公,意味著土地與收成的豐饒,這當中有著扎根於土壤的安定,而這正是台灣社會所最需要的。」相較於源自西方的藝術或美學概念,黃光男認為台灣的文創應更關注於民間的力量。
基於廣泛的文化思維與長期參與、推動創意產業的高度,黃光男提出「文化休閒」的概念,雖說此一文化與休閒的集合詞,已是一個琅琅上口的文創口號,但他觀察文化休閒的核心價值,仍是文創產業政策中常被忽略的項目,他認為文化休閒範圍屬於「體、用」之間的「體」,不應只重在「用」的技術追求,而忽略了「體」質。
例如,「竹」文化象徵氣節勁拔、節節高升、虛心節志的文學性闡述,雖不及竹藝品來得討喜,但它除了連結了台灣亞熱帶的竹林成蔭,也代表了文化歷史的展現。
曾多次任職於博物館的黃光男,對於博物館與庶民文化的結合亦有其獨到見解,他指出博物館的時代意義在於「服務社會、發展社會」以及「增進人類知識」,在此基礎上,博物館的策展已從過去對「物」的保護,到當下是「人」的需要。他將博物館的工作乃至館員,類比於福德廟(土地公)與大眾的關係,博物館館員尤其是策展人的職掌,應包含著土地公作為大眾保護神的態度。在這樣的理念下,類博物館亦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休閒場域。
黃光男認為,以紀念館、廟宇、集會廣場、廟埕文化乃至墓園所呈現的文化環境,除了以休閒、宗教的角度來看,更可以是門好生意。如媽祖誕辰的迎神遶境所帶動的產值,計有千億台幣之譜。全台1.2萬餘座廟宇或教堂,每年進出的信徒亦有千萬人以上,而墓園更是國內外千古不變的文化現場與景點,具備引人悼念與探索社會現象的證物,亦是深具商機的重要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