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文學獎頒獎 7年級生奪3冠-新詩獎四六○篇來稿 競爭激烈

分類:學術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2/16   編輯部 報導

時報文學獎頒獎 7年級生奪3冠 公開討論散文是否應真實?首獎得主盛浩偉:「最在意寫作時,是否剝奪別人的話語權」

2012-12-16 00:55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2時報文學獎15日舉行頒獎典禮,右起為短篇小說組首獎連明偉、新詩組首獎王勝南、散文組首獎盛浩偉。(陳志源攝)

▲2012時報文學獎15日舉行頒獎典禮,右起為短篇小說組首獎連明偉、新詩組首獎王勝南、散文組首獎盛浩偉。(陳志源攝)

 文學獎的存在必要嗎?散文的評選標準包括真實性嗎?這是文壇多年爭論焦點,昨天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與會者開放討論這些議題。評審陳育虹、焦桐、李昂都肯定文學獎能鼓勵新人寫作;散文首獎得主盛浩偉則反思散文的真實性,坦言很難回答他文章的真假,「我最在意的是身為掌握發言權的作者,是否在寫作中剝奪到別人的話語權。」

 邁入第卅五屆的時報文學獎歷史悠久,今年共有短篇小說、散文、新詩、書簡、小品文五類,總計收到一五一八篇投稿。短篇小說首獎為連明偉的《苔生》、散文首獎為盛浩偉的《沒有疼痛》、新詩首獎為波戈拉的《造字的人—「文明,始於兩人之間的細節」》,三位得主都是年輕的七年級生。

 《苔生》以樸實筆法描寫宜蘭烏石港的人事物,作者連明偉表示因看到家鄉年輕人口外移、老人凋零、外勞增多等現象有感而發,希望藉文學關注偏鄉老人的生活,與村莊消失中的傳統文化等。「我從週遭生活出發寫作,希望與社會產生連結,得獎則讓我更深入省思筆下的問題。」

 盛浩偉的《沒有疼痛》以蛀牙看醫為引,寫到與父母親的家庭三人關係。他表示文中與真實最大出入是沒有提到他弟弟,也忽略弟弟在事件中的感受,「對此我耿耿於懷,對弟弟感到抱歉。」

 他認為散文是否真實可開放討論,但作者應該意識到讀者的這層期待,在寫作中更加小心。針對過去時報文學獎評審曾經致電投稿者詢問:「你寫的是否真實?」盛浩偉則譴責:「就文學獎而言,這是犯規的舉動。」

 波戈拉經多年修改完成《造字的人》,他感性說文學都從細節開始,寫作讓他感受有如造字的快樂。新詩與小品文雙料得主阿布(本名劉峻豪)坦言文學獎的矛盾,「創作時既是為了心中所思而寫,一旦投獎、得獎又充滿目的性,但不變的是文學的神秘,它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一閃而過的念頭魔法般保存下來。」

 《中國時報》副社長兼總主筆張景為表示,今年小說投稿有不少相當關注社會議題,新詩獎則有多達四六○篇來稿,競爭激烈,最後因評審堅持而將評審獎由兩名增設為三名,相當可喜。《中國時報》文化副刊中心主任李維菁則說,時報文學獎經過許多爭議,她認為言論自由的擁護、文學的評斷標準都可以繼續被討論,主辦單位也會持續對文學貢獻心力。

 

第35屆時報文學獎追逐文學繁星〉〉得獎名單|藝文新聞|中時電子報  第33屆

時報文學獎頒獎南方朔看好台灣文學轉型

邱致清、連明偉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補助訊息

過站不停( 自由時報/ 連明偉   

[連明偉]多少年後的今天[全文完] - 長篇小說- 捷克論壇分享你的世界  

自由電子報- 【短篇小說獎得獎者】

主辦單位:張景為
主持人:盛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