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 追尋攝影意志的純粹
分類:攝影
《浮光》 吳明益 追尋攝影意志的純粹
林欣誼╱專訪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1月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欣誼╱專訪】
「每次準備把相機面對街頭的遊民或賣香腸的小販時,我總會質疑自己,他為什麼要被拍?我憑什麼拍他?」這個道德的難題,在拍照20多年後的現在,依然令作家吳明益迷惘。在攝影文集《浮光》中,他耙梳攝影史並回顧自己的攝影歷程,以抒情筆調探索攝影哲學,流露思考者的深沉。
吳明益(見上圖,新經典出版社提供)是傑出的自然寫作者,他慣穿黑衣,流露銳利而堅毅的眼神。這雙眼睛總是嚴苛看待自己的寫作,從相機的觀景窗望出去,也反射他對自身的質疑。
為何而拍?問題沉重
他自述從18歲得到人生第一台Nikon 801自動相機起開始拍照,但後來他了解自己當不成專業攝影師,更難的是,他拍野外蝴蝶與昆蟲時,腦內響著「用昂貴的器材拍照,難道是真的愛護自然?」的質疑;將鏡頭對向人們時,一連串「為何而拍」的詰問也沉重得讓他按不下快門。
「我希望有強壯的靈魂面對這些疑問。」因此,他寫了《浮光》。他回溯攝影最初是為「捕捉大自然」,然生態攝影的「盜獵」本質又令他低迴思索。攝影術改變文化史,但耙梳1917年相機普及,竟是因美國參戰,民眾想為出征家人留下照片,這殘酷荒謬的理由讓他思考更深一點。
攝影意義 思考迷惘
攝影是弔詭的,他曾經害怕自己所拍的照片毫無意義,又感動於日本攝影家森山大道所說:「雖然世界不會因我的攝影而有所改變,但如果我不持續拍照的話,我會連我自己都看不到了。」
吳明益坦言,寫作《浮光》最難的不是在圖書館裡讀遍近40部參考書,將之化為抒情的論述,卻是「把我拍的照片和諸多攝影名作放在同一本書裡,而覺得夠格。」
為寫書「上街肉搏」
這一年來,他為了這本書再度「上街肉搏」,有30多個夜晚他徹夜步行在西門町與萬華,與夜裡的人們認識、交談。
「我拍那些壞掉的鐵門、路上走動的陌生人或街頭小販,藉以呼應的是約翰.伯格、馬克思或契訶夫;是百無聊賴的人生、罹患疾病的世界和無法理解的存在於心的某處的痛苦。」
「很高興的是,這一年來,我已經漸漸可以背著相機走在路上,什麼都不拍,卻不覺得漏掉了什麼畫面而緊張」,吳明益如是說,而或許那就是他在創作背後所要求的,意志的純粹。
主持人: 吳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