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藝壇40年趨完善 映照兩岸情勢

分類:教育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0/25   編輯部 報導

  • 2012-10-25 01:46
  • 旺報
  • 【記者吳靖雯/台北報導】

 

上海大學教授胡懿勳(記者林誌鈺攝)

     台灣藝術市場起步較大陸早,發展更為成熟完善。上海大學教授胡懿勳(上圖,記者林誌鈺攝)昨天在「收藏與市場」論壇中,以1992年為分隔點,解析40年來台灣藝術市場的變遷;並指出近20年台灣藝術市場的轉型,西進開拓、產業升級,都脫離不了兩岸情勢。

     前20年,台灣服膺國際規則,一級和二級市場健全達成規模,負笈海外者返台帶回國際觀,市場容納度提升,而專業藝術媒體的誕生使傳播評價機制逐步形成……種種跡象都催生出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為台灣藝術市場的高峰。

     10幾年累積,使得藝術品行情資訊透明與否,成兩岸藝術拍賣狀況最大差別之一。胡懿勳指出,台灣環境養成健康的畫廊生態,藝術品中介銷售記錄可公開在相關媒體查閱得知;一級市場締造優質規模,其實也為拍賣行提供良好參照。

     有鑑於大陸文物批量走私台、日情況猖獗,1992年時產官學界已開始探討兩岸文物交流、交易如何正常化。在兩岸藝術市場關係上,台灣早在1970年代起便引進大陸藝術家及海外華人作品,「台灣一直是主動位置,大陸處於被動,到現在大陸對台灣創作者熟悉的程度,依然遠不及台灣對大陸藝術家的熟悉程度。」胡懿勳說。

     儘管引進大陸藝術家,但台灣藝壇也不忽略探討、研究本土前輩畫家。2000年後,台灣本土現代藝術論述基本完成,與市場發展構成相互交流,達成共識,且傳統與創新雙軌並行,互相尊重。畫廊業者交棒第二代經營已呈明顯態勢,他們在兩岸三地穩定經營,服務意識提升。胡懿勳也以華人最大收藏團體「清翫雅集」作為收藏者提升的最好範例,表示藏家興趣從古董字畫跨入現當代藝術,就是升級。

     面對兩岸新格局,胡懿勳表示市場已不如20年前單純,業者應該保持更大的調整心態。

 


主持人:胡懿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