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藝術教育是無法替代的?

分類:國際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7/07/07   編輯部 報導

為什麼藝術教育是無法替代的?

2017-07-06 元培學堂/I.A.E全球/中華藝術網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在對1999-2000學年度與2009-2010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5萬多本科畢業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麼知識最有用?”回答的結果頗為耐人尋味。畢業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係”,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

這一調查,與其說是人們對自我成長經驗的總結,不如說是這個時代對藝術教育越來越急促迫切的呼聲。那麼,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教育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擁有一顆藝術的心。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著遊戲的精神和藝術的心靈。

遊戲則是連接兒童與藝術的最佳通道。研究發現:兒童幼時的遊戲程度,直接決定其成長的質量。因為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遊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線條、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7-14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

所以,沒有藝術和遊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遊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

從人的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主要路徑。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礎。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

康德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範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審美。審美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

從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後,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淨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係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衝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因而具有心理療治功能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洩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借助於表演回歸自我等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於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有助於人的人格形成。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並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後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為載體,活生生的現實既在累積著教育的廣度與力度,其瑣屑雜亂的一面也會不斷沖刷、消減著深度與高度。由於血緣的特殊關係,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劍走偏鋒,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識地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能夠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讓教育變得柔軟,從而家庭成員的生命的存在,最終如同詩人荷爾德林讚頌的那樣:“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同時,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那麼,對道德人格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藝術作為人類豐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觀可視智慧的結晶,能夠直接給心靈以震盪和衝擊。通過藝術教育而開展道德人格教育,則會避免說教,更加靈動、愉悅。如此一來,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強項,迴避家庭教育的劣勢與弱項,從而為教育搭建起一個更加美好而堅固的教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