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藝術的美感

分類:書法




世界上文化藝術皆是起源于自然旳生活,中國書法是出自人類心靈的一種藝術。中國的文化和藝術,都和書法有關聯。書法和詩歌、繪畫、音樂藝術一樣,可以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積累知識、豐富人生, 因之書法是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可以開啓個人文化修養, 提升高尚品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達到:生活藝術化, 藝術生活化之境地.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稱中國書法是“藝中之藝”。 周易有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巍巍中華文化,連綿五千年,其載體是漢字, 漢字承載了華夏文明。現今科技電腦計算機仍以漢字輸入,顯示了漢字智慧的優越,世上任何文字是無法相比擬。魯迅先生說: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字書法藝術的美感,是一門發自內心至情至性的藝術,充分融化於中華民族血液文化之中,。對此,林語堂說書法可以訓練基本審美觀念﹔美學家宗白華說:能貫穿西方藝術的是西方建筑,在中國唯有書法藝術﹔法國藝術家學者熊秉明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丁肇中也都認同中國書法,比物理學還要神秘。畫家吳冠中每天潛心書寫漢字,漢字的外形、內涵令人回味無窮,是最大的樂趣。書法國粹魅力無窮,詩,書,和畫作同根同源,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魂.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重人文、尚性情,中國書法藝術的創作道法自然,終生學習,可以達到物我兩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藝無止境,書法作品有靈氣和悟性,“人不同,字就不同”, “心之所攀有多高,藝就有多高”勤奮修練努力不懈, 始能達到高深之藝境. 心跡超越了技法,筆下盡情流淌,自然流露喜怒哀樂真性情, 不知不覺中,打破物障,獲得心靈上完全的解脫。至於書法之基礎仍須以技法和修練為根本,作品的風格,可以表現出書寫者的思想觀念, 氣質性格、閱歷學養,和人生價值等等。詩句“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如顏真卿、懷素、徐渭等人作品中的瀟洒、厚重、大氣、痛快淋漓的境界和風格永傳後世。劉熙載說:“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 即具備堂堂正正、鐵骨錚錚、光明磊落、浩然之氣:這是中華文化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類物質生活越充分,精神生活要求就會越強烈, ,心靈上越需要藝術術上的滋養.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海內外大量的先進科技文明成果,不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也不輕忽民族固有文化,搞虛無主義。《貝多芬傳》的作者說,科學和藝術可以使人神聖。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書法教育具有育德、啟智、審美、培養敬業精神、養心、健體的功能,還能增強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精神.在書法教育上,日本的中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連續上六年書法必修課,要能識認2000個漢字。目前日本有1000多個書法團體,1560萬會員,每五~六個日本人中即有一人研習書法。韓國也差不多,中小學生要能識認1800個漢字。我們的中小學基本不上書法課了, 有效提升學生素質的書法教育基本上棄之不用,很是可惜。不久前,錢學森給溫總理建議,學校要加強藝術教育。他認為光有科學知識,沒有文化藝術修養,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更出不來大師。
 
。陳文彥先生在政務繁忙之余,耽硯嗜書,,不求功利,不事張揚,執著地鑽進藝術村裏,“守寂守寞”,上下求索。他的書學很有老莊哲學的意味,這種性格仿佛與生俱來。
陳文彥書法最難得的風格是貼近生活化而求藝術化。他的作品師于古法,布局循規,不論行草體裁造型,注重書作綜合整體氣象,從氣格、氣度、氣韻等角度來審視和提升作品品位。筆勢內斂、含蓄起止、、的內質剛毅、線形婉曲,結字穩健,心性充分外露。創作流程循序, 是漸進的心理體驗過程,憑借對傳統古詩書的深厚感悟力,一點一滴融化在傳統書體風格。他不激不厲,從從容容,一筆不苟,看不到粗野,躁動,只有安閑和靜逸,在當今浮躁的書壇中,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看其字如其人,自古“真名士自風流”。陳文彥就是這樣一位書壇上的奇才,他的書法藝術帶有文人修身的神韻,毫無匠氣和慣性,筆墨之間,大開大闔,氣勢磅礴,剛柔相濟,秀氣灑脫,體現人生進取的態度和清正高潔的人格力量。先生雖然在書壇頭銜少,但功力躍然紙上,已至厚積薄發之境;經典大作曾在上海世博會海上書畫緣書畫展展出、禪靜書法作品 在 白馬寺 釋源美術館展出並典藏.陝西歷史博物館世界華人精英著名美術家作品展, 書法類榮獲白金獎,作爲 2012文化部 紀念毛澤東﹝日出東方﹞書法類 台灣代表,中國文聯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專輯《人民需要的藝術家》台灣代表。這些殊榮給與陳文彥有力惠贈。由之,陳文彥更有信心在傳統書道上努力鑽研,這樣的人才爲當代書壇的實力派,他見素抱樸的人格修養和書法主張,會把他帶入一個更高層次的藝術殿堂。(名評論家羅 楊 寫於北京 2013)
 
陳文彥 : 中華民國天文理數學會 副理事長 、(台灣)中國藝術協會副會長/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部部長 陳文彥

主持人:陳文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