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圖書出版協會理事長陳恩泉提出,傳統出版面臨新科技的挑戰,兩岸應在過去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共同推動華文出版品走出去,配合與學術機構辦理訓練課程、共同成立版權機構作為協調平台等,齊力開發市場。
未來10年大陸更開放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李寶中認為,大陸在十八大後,提供兩岸在文化出版合作上的利多條件,今後10年間大陸政策會更開放,市場會有更大潛力,加上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期待私人或公司的合作在未來有實質性的步伐。
全球華文出版人及閱讀者都欣喜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華人作家莫言獲獎的同時,出版人最關切的仍是如何將華文出版品推向全世界,中國編輯學會會長、前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桂曉風,認為中國文學較之西洋文學,有更多的歷史感與時光匆匆的感觸,中華民族作為唯一未曾中斷的古文明,出版尤其具有上下串連、作為文化載體的特色,因此文字的一脈相承十分清晰,典籍的出版可說世界之最,兩岸應合作將華文典籍發揚光大。
美國華文出版協會的蹇婷婷則指出,海外華文書店近年大量萎縮,因網路發達,簡體版市場在美國並未因為大陸移民增加而成長;台灣移民的第二代也漸漸不買中文書,以往一星期繁體書約進口6000本,現在僅1000本,落差明顯可見。
出版品有無可取代性
蹇婷婷分享,針對不同地域,海外行銷應有不同策略,以美國新僑區為例,教育類、小說類較受歡迎,新加坡與台灣有相似背景,以布袋戲、歌仔戲、養生類書為大宗。
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副理事長閻初認為,兩岸四地經歷戒嚴、改革開放、脫離殖民等歷史衝擊,出版人其實是記錄歷史與文化的第一線尖兵。出版業的產品,不像生產電鍋、珍珠奶茶或時裝,每本書、每個產品都是獨一無二,在這樣的環境下訓練出來的這一群人,勢必能找出「夕陽產業」的優勢與無可取代性。香港出版總會理事李家駒呼應,今日的香港或許已失去過去「比內地懂台灣,比台灣懂內地,比世界懂兩岸」的優勢,但至今仍具備中西文化傳統並陳、圖書發行網路健全、版權條例完善、雙語等利基,對於作為華文圖書集散地及配稿中心仍具優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