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大戰350周年 《決戰熱蘭遮》透析國姓爺致勝祕訣

分類:藝術文化




  • 2012-12-03 01:07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  
  • 中荷大戰350周年 《決戰熱蘭遮》透析國姓爺致勝祕訣

     一六六二年鄭成功戰勝荷蘭而進占台灣,今年是「中荷大戰」三五○周年,美國歷史學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將一六六一至一六六八年的這場戰役稱為「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他的新書《決戰熱蘭遮》在台出版,書中以精采的故事筆法結合文獻史料,從軍事角度探討戰爭實況,論述鄭成功「大敗」荷軍的祕密。

 

     歐陽泰為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埃默里大學,師承史景遷,也承繼了他歷史寫作的文學風格,全書呈現許多精采細膩的細節,例如他寫國姓爺鄭成功,膚色白皙、長相英俊而滿身疤痕,經常咆哮怒吼,隨時可砍人腦袋;荷蘭在台最後一任長官揆一則暴躁易怒、性格古怪。書中甚至還寫到鄭成功一邊在戰場指揮大軍,回家後依然勤於房事,在妻妾間留下多名遺腹子。

     歐陽泰著有《福爾摩莎如何變成臺灣府?》,本書則延續他對西洋優越史觀的「修正主義」主張,認為十七世紀的東西世界「勢均力敵」,荷蘭之所以能殖民台灣,不是科技、經濟或文明更先進,而是當時中國、日本與朝鮮都無意經營台灣。

     撰寫《決戰熱蘭遮》時,他除了確認兩方科技程度相差不多,相較於國姓爺的火砲,荷蘭的大砲絲毫不占上風,但荷蘭的優勢在於文藝復興式的堅強堡壘與舷側砲戰艦,因此鄭軍屢攻不下,直到獲得荷方叛降者的協助,才克服對方的防守,兩軍交戰,鄭軍也常傷亡慘重。

     「但在我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有一點令我深感著迷,那就是天氣竟然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風暴不止一次扭轉了這場戰爭的局勢。」例如戰爭前,一場颱風摧毀了荷蘭堡壘,前來救援揆一的艦隊,又遭另一場風暴阻礙,顯見自然力量扮演的因素。

     不過,他更肯定鄭成功勝在領導能力,他的部隊訓練比荷軍精良、紀律嚴謹,更承襲中國豐富的軍事傳統。而不可否認的是,相較於兩百多年後,中國淪為西方掠奪對象的鴉片戰爭,這場鄭荷大戰的東方勝利,在東西方的軍事研究,都扮演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