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小說觀 融和想像與現實

分類:出版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2/08   編輯部 報導

• 2012-12-08 01:43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有些小說家以了解他人為傲;有些則以不被他人了解為傲。這些互相矛盾的目標恰與小說本質相符。小說藝術最主要的矛盾之處就是,小說家既努力表達自己個人的世界觀,卻也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以小說創造出一幅幅織錦式的土耳其歷史文化地圖,新書《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娓娓道來他的小說觀,充滿知性迷人風采。

 帕慕克的《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與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艾可《悠遊小說林》一樣,都是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講稿集,呈現小說家創作背後的思考。帕慕克一九五二年生於伊斯坦堡,代表作包括《純真博物館》、《我的名字叫紅》、《雪》、《黑色之書》等,他關注土耳其社會現實,又

能以恢宏格局俯瞰世界,又善於以充滿圖像的文字烘托氣氛,二○○六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帕慕克出身富裕的文學家庭,曾夢想當畫家,後來成為小說家,但他堅信:「小說基本上就是視覺性的文學創作。」他說:「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我欣賞的偉大小說家都會努力地想成為畫家,或是會羨慕繪畫。因為寫小說的任務就是想像一個世界──一個先是以圖畫形式存在,最後才化為文字的世界。」

 因此他認為,讀者總在閱讀中將文字轉化為意象,並透過想像力「讓小說成真」,甚而想去造訪小說中事件發生的城市、街道與房屋;相對地,小說家也會依此斟酌讀者的想像力,「讀者的心可能如何反應?這是小說家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就像他為了描寫《純真博物館》中深陷愛戀而不斷竊取愛人物品的主角凱末爾,自己也到處搜羅啟發靈感的物件,把真實買到的洋裝、老照片中的古董寫進書中,

以致於小說完成時,他家裡全是堆積如山的物品,促使他決定成立一間真實版的純真博物館。  對帕慕克而言,小說就像保存珍藏的博物館,讀者會在小說中欣然發現它收納了自己現實生活的諸多面向;但弔詭的是,每當聽到讀者說:「你簡直就像在寫我本身的生活!」或「你就是凱末爾!」他總不知該高興或難過,因為他既不想被和小說畫上等號,卻又隱隱希望讀者這麼做。

 因為,創作和閱讀小說的樂趣,都在「融和想像與現實」,所以他說,如同書名所言,他的心情也一直擺盪在率性和多感之間,但他提醒大家:「百分之百率性,也就是總是把書當成自傳或真實來看的讀者,以及堅信文章都是杜撰的百分之百多感而深思的讀者,都最好遠離,因為他們無從獲得閱讀小說的樂趣。」



主持人:帕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