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瑞典諾貝爾學獎演講 用故事回應質疑
分類:藝術家
魯豫有約 2012-10-19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文學路
莫言瑞典演講 用故事回應質疑 2012-12-09 01:29 中國時報 【朱建陵/綜合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昨日凌晨在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說,圖中他演說完畢後,接受在場者鼓掌歡迎。(美聯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昨日凌晨在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說,圖中他演說完畢後,接受在場者鼓掌歡迎。(美聯社)
瑞典時間七日下午、台北時間八日凌晨,大陸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學院大廳發表題為《講故事的人》演講。除了回憶母親、回憶兒時往事外,莫言花費許多時間談論自己的作品,並針對自獲獎以來遭遇的各種質疑提出辯解。
莫言說:「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莫言不願理會外界對他與大陸官方關係的質疑,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
自十月十一日宣布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莫言即處於爭議的漩渦之中,大陸異議人士批評莫言向政治體制妥協,迴避一○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目前仍受監禁一事。○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穆勒甚至說,這是「給為民主與人權努力的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卅分鐘的演講中,莫言全程使用中文,現場有七種語言版本的演講詞供聽眾參閱,瑞典文學院大廳座無虛席,莫言演講畢,二百多名聽眾全體起立鼓掌。莫言在演講中大量提起並總結自己的作品,《紐約時報》稱,這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演講中並不多見。
莫言說到自己創作的十部小說,在談及《天堂蒜薹之歌》這部以真實的騷亂事件為原型的小說時,再次為自己的立場提出辯解。他說:「其實不是我不敢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進行批評,而是這燃燒的激情和憤怒,會讓政治壓倒文字,使這部小說變成一個社會事件的紀實報告。」
在演講最後,莫言又以三則故事回應質疑,但這三則故事的寓意各家解讀不同。第一則故事中,莫言說:「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普遍認為是對批評者的反擊。
莫言演講後參加一些當地華人舉辦的歡迎慶祝會,九日晚間是諾貝爾音樂會,十日是諾貝爾周的高潮,正式舉行頒獎典禮及晚宴。
莫言北大演講:我的創作經驗
主持人: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