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伯顯突破傳統 創意彩墨鄉土情
分類:藝術創作
莊伯顯突破傳統 創意彩墨鄉土情
【經濟日報╱何秀玲】 2012.12.17
枯木逢春。(圖,莊伯顯提供)
原來水墨畫也可以不只是黑與白。在水墨畫大師莊伯顯作品《枯木逢春》中,單調的枯木上暈染出一抹抹青蔥,頓時春意盎然;他引用清代畫家石濤「古木蒼蒼,雲水澹澹;到者方知,非墨非幻」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心境,顯見畫家融入文學涵養,一幅幅的本土水墨畫更富含生命力。
1956年出生的莊伯顯,在南投竹山農家長大,小時候的繪畫天分早已馳騁翱翔,父親卻認為:牛都吃不飽了,哪有閒情逸致畫畫?但因為深受老師肯定,甚至還給了99分的成績,讓他更堅定走上美術這條道路,以優秀的成績進入師大美術系及研究所就讀。
早期臨摹傳統國畫,莊伯顯萌生突破傳統黑白形式,將國畫轉化為本土水墨畫,採用「濃墨重彩」、「淡墨輕彩」創作理念放入色彩,挑戰當時保守的繪畫風氣。他認為:「不要在乎我是否放上顏色,我在乎的是畫中有沒有情感」。
莊伯顯說自己是「正港蕃薯囝仔」。在台灣土生土長,他對這塊土地有著熟稔又親切的情愫,而台灣四季更迭的多元景物、民俗宗教和純樸農村之美,更是莊伯顯50多年來心靈深處的創作泉源及表現的題材。
澄境。(圖,莊伯顯提供)
翻開他的畫冊,全台灣走透透的莊伯顯,以他對台灣農村、自然景觀的細膩觀察,用彩色水墨做出最好的詮釋和記錄。
不論是金黃閃爍、浪澄飄動的稻香,或饒富鄉俚野趣的養鴨人家,還是溫馨古樸的紅磚四合院,都在他「旅讀心境」的畫展中呈現。不過他認為本土生命力更需要文學加值,博覽群籍才能以古鑑今,陶冶性靈。
熱愛閱讀的他認為,水墨畫強調質、形、意,意境、內涵十分重要,否則將會和一般畫作毫無區別,文字更能為一幅畫產生畫龍點睛之效,加入文學更能表現台灣的地方色彩,也更有生命力,強調出他畫中的獨特性。莊伯顯注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企圖在當今多元水墨面相中自成一格。
看著父親深耕務農,當年希望突破艱苦生活的心境也在畫中展露無遺。《英雄不畏出身低》中,他畫出從前農村最常見的簑衣,旁邊寫著「天道籌勤,長繩繫日,目睹父親一生務農,唯有讀書方能出人頭地改變命運」。
另一幅畫《一息尚存書要讀》中有人在窗前苦讀,嚴肅的氛圍卻因周圍都是即將盛開的梅花樹而柔和紓緩,因為「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正好與《英雄不畏出身低》相呼應,也讓莊伯顯在主題思考上更看出縝密度。
莊伯顯熱愛交朋友,其中不乏達官貴人,這次在福華沙龍的展出,還可看到副總統吳敦義的賀電,法務部部長曾勇夫也致贈花籃祝福,顯現他以畫會友、廣結人緣的另一面。
「旅讀心境」莊伯顯水墨畫展展期:2012年12月8日至12月25日展覽地點:福華沙龍(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160號2樓) 【2012/12/17 經濟日報】@ 1
博客來書籍館>莊伯顯畫集-水墨台灣寶島新境
新台灣新聞週刊- 莊伯顯【台灣土地的詠讚】
主持人:莊伯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