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說在中國/台灣文學熱,請再久一點

分類:出版




台灣小說在中國/台灣文學熱,請再久一點

‧聯合文學 2012/12/17

2012書與人 台灣小說在中國:毫無疑問,2011年中國大陸出版市場迎來了一個台灣年,台灣知名作家的作品被瘋搶,起印量也一再創下新高。而在即將過去的2012年,這種情況還在延續嗎?答案是肯定的。

【文/姜妍】

毫無疑問,2011年中國大陸出版市場迎來了一個台灣年,台灣知名作家的作品被瘋搶,起印量也一再創下新高。而在即將過去的2012年,這種情況還在延續嗎?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說今年的台灣熱和去年有什麼不同的話,首先就是有更多的台灣作家作品有機會在大陸出版,而這個名單跨越了以往大陸文學讀者眼中最熟悉的幾位作家,有了某種拓展。這種拓展既有空間的拓展,也有時間的拓展。

如果把時間稍往前延伸的話,此番台灣文學熱的起源其實是2008年世紀文景出版公司先推出了張大春的《聆聽父親》,之後朱天文的《巫言》、朱天心的《學飛的盟盟》、唐諾《文字的故事》也都由文景相繼推出,其他出版社隨即跟上,這幾位作家的舊作也都成為大家爭搶的焦點。在台灣幾位在大陸最知名的作家作品被迅速「瓜分」之後,大陸接下的台灣文學又要出什麼?

於是我們看到了名單上空間部分的延伸,台灣一些本省作家或是其他世代作家的作品開始在中國大陸露頭角,從甘耀明到陳雪,從楊照到李維菁,他們的作品在過去的兩年裡有機會被介紹到大陸,儘管因為文化背景或是出版公司本身的原因,並不是每一個作者都在大陸引起大反響,但比起幾年前,我們還是得承認,此番的台灣文學熱,給了台灣作家更多的機會。

而在時間層面,許多舊作更有機會打一個時間差,在若干年後有機會出版簡體版,這其中的代表無疑就是邱妙津。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和《鱷魚手記》今年8月在大陸出版,目前銷量據說已經各自過3萬,在加印中,這些是發生在作家本人離世17年後,一個有趣的時間差。

在2012年,台灣作家與中國大陸的往來也更加密切頻繁深入,很多人不僅僅只把腳步停留在北京和上海,我們在西安看到了舒國治的身影,在廣州聽到了王文興的聲音,駱以軍也再次來到了南京……

但是這些就足夠了嗎?或者說,中國大陸對台灣文學的了解憑藉這些都到位了嗎?我個人心裡是有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就像前文所提及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加上台灣城市化進程比大陸早了30年,造就了台灣作家和大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寫作風格。當大陸知名的作家還停留在講故事的階段的時候,台灣一流的作家已經在文學技巧本身前進了那麼多,而這種前進其實也帶來的是閱讀本身的難度。說得直白一些,不是什麼人都能看得懂朱天文的《巫言》的。

而另外一方面,出版台灣作家的圖書真的所有的出版社和所有的編輯都做得了嗎?

很抱歉,我已經看到好些因為編輯和出版社本身對台灣作家以及作品吃得不夠透,最後書出來失敗的案例了(儘管在搶選題的時候是那麼的積極),在此就沒必要點名了。

所以挑戰至少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讀者的素質,另一方面是出版者的素養。

還有,即便是在如此「熱」的這兩年,依然還有「漏網之魚」沒有機會被介紹到中國大陸。比如像柯裕棻的散文,除了幾年前出版過一本《我很好》外,她的很多精華的文章卻一直沒有在大陸這邊得到足夠重視,又或者到現在我們還是無法看到一本舞鶴的書在大陸出版,當然這裡面中國大陸特有的出版審查制度也「幫了忙」。

還有一點,也是我很想提及的。不久前莫言的獲獎讓我更加有為台灣作家鳴不平的想法。在今天,台灣作家尚且還停留在被相同語言的大陸讀者逐漸了解的階段,中國大陸的作家卻可以有那麼多的機會被翻譯到西方世界,不僅僅是英文,甚至還有瑞典文。在過去幾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以及2014年的紐約書展,中國都是主賓國,大陸作家有那麼多的機會可以在世界面前講話,而台灣作家呢?這些對他們來說好遙遠。

而如果我們只談文學性的話,台灣有幾位作家已經寫出那麼好的小說,已經足以在世界文學座標系中立得住站得穩,我是多麼希望這幾個人的作品不僅僅是有機會在中國大陸出版,也能站在世界文學舞台的中央啊!

從這個角度說,我真心希望這場台灣文學熱,能再久一些。

 

◎本文作者簡介

姜妍

出生於1980年代初的北京,成長於部隊大院內,愛文字勝於音樂,以邊讀書邊聽音樂為樂。愛台北、愛淡水、愛仁愛路、愛敦化南路、愛永康街、愛溫州街、愛大安森林公園裡的小松鼠、也愛辛亥路上的流浪貓……喜歡的作家包括台灣朱家(朱天文、朱天心、唐諾)以及珍妮特.溫特森。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去辛亥路上當一隻流浪貓。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二月號337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主持人: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