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美學現代性?台灣當代藝術的四幅面孔(下)

分類:出版




哪一種美學現代性?台灣當代藝術的四幅面孔(下)

‧典藏今藝術 2012/12/19

那在台灣的藝評基礎為何?而我們對歐洲的美學現代性從何開始理解?從阿多諾(Theodor Adorno)再推到班雅明就再推不下去了。而相應的台灣又承接了多少這樣的美學問題的關注?

【文/徐明瀚】

變容:藝評書寫,指出時代中將成為現象的新感性

用市場的角度看,有人會認為藝評書寫枯燥無味。但可否有人知道18世紀的最有市場性和最全面的百科全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本人就是一個大藝評家,而19世紀的桂冠大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亦譯波特萊爾)其實在出版詩集《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以前都在寫諷刺漫畫與現代繪畫的評論文章,而且他們都在他們的藝評中點出甚至發明出該時代的關鍵詞,例如波德萊爾對「現代性」(modernity)的界定,基本上為整個現代文藝定下美學的基調,並從中樹立了當今仍然很流行的文化形象:「漫遊者」(Flaneur)與「浪蕩子」(Dandy)。而在此後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宋妲(Susan Sontag)便在這些基礎上創作《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或《論攝影》乃至於〈坎普札記〉(Note on Camp)。這些都是宋妲所說的,來自一種文化感受力而生的新感性。對我來說,就是記下變容、轉化(transfiguration)的時刻,換言之,就是找到每個現下時代的前衛派。

那在台灣的藝評基礎為何?而我們對歐洲的美學現代性從何開始理解?從阿多諾(Theodor Adorno)再推到班雅明就再推不下去了。而相應的台灣又承接了多少這樣的美學問題的關注?陳傳興《憂鬱文件》早年書寫「卡塞爾文件大展」(dOCUMENTA),在同一本書中也以憂鬱理論評論台灣在地作品,兩者的關係以一種特殊的錯置方式並列於一書。爾後他在行人出版社的書寫也一脈相承。行人出版社的外文名稱也是Flaneur,台灣另有漫遊者、遠足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如何真正作到對此類「美學現代性」進行梳理和推展的工作,這是一項讀者和出版者都有的考驗。

花臉:跨藝術論叢作為一種生產關係,而非工具

文化關鍵詞的建構固然重要,但如前段所述,在自己的時代進行對關鍵詞的指認,或許比追認還要重要許多。關鍵詞字典能讓你享有一種強身健體的大補帖之感,彷彿看完了這一百個關鍵詞,你就具有百倍的藝術精神。但且試問,為甚麼今日的關鍵詞書種都要以百為單位,為什麼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而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的關鍵詞有200?我們要懂多少個才足夠?它們之間的根莖連結方式為何呢?

相較於此,我則偏愛視覺文化與比較文學對藝術認同模式進行在地解構與連結的方法,《文化的視覺系統》雙書讓我們懂得從視覺修辭與感性政體的分配方式,來看東、西方的主體位置設定以及如何在通俗文化對此位置進行再分配的過程。普遍地來說,是用一種徵候式閱讀的方式讀解當代藝術在台灣的,用一種對幻見或畸想的分析來看到台灣的另類美學現代性,而若精確地實際操作起來,則可能要混用中國、亞洲和西方知識,來形成一種「互為依賴」(inter-dependent)的獨立論述,具有生產性的後現代主義,以此期待第五、第六張、第七張現代性的面孔。

第一、二種藝術圖書的操作,可以視為這個讀書人口變少的萎縮書籍市場中仍可持盈保泰的作法,簡言之就是找出「已經成為現象者」,然後進行追捧。但接下來的藝術圖書種類,就可能涉及到的就不是這類現象。事實上,藝術有太多的所謂「未成現象者」,所謂現象,不完全指的是市場效應,而是藝術作品或創作者能否自身顯現為一個完整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涉及到多重對世界的投射點,從作品本身到整個作品被形構的環境到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整體來說,就是它是否能夠成「議題」(藝術與社會分別處理但共同面對的問題)。如果不尋求商業上或政治上的推波助瀾,或許社會與文化才是真正的現象可以成為既成或被繼承的基礎。

於是,第三種、第四種的藝術圖書操作在這裡就變得非常重要,而這是藝評式的操作,因為藝評才能使得「未成現象」變成「既成現象」。而我認為藝術圖書的出版若是能作到對「將成現象者」進行指認,而不都是對既成現象的追認、按讚,那將是出版最核心也應該是最本質的價值所在,而不想讀臉書而想找美學現代性的新面孔的讀者們,就不會在書店的新書平台上找不到書。

哪一種美學現代性?台灣當代藝術的四幅面孔(上)

【《典藏今藝術》2012年1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主持人:徐明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