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展

分類:藝術文化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24   編輯部

石晉華以「筆」為「知己」,不規則地反覆塗畫,走線於白紙或白牆上,直到筆心耗盡,他以一枝枝的筆,隱喻一生生的輪迴。本展覽作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走筆》系列,二是《走鉛筆的人》。前者為走筆圖及文字文件,後者藉由錄像呈現一幕幕由清靜潔白逐漸黝黑污濁的鉛筆牆。石晉華以宗教般的儀式行動,將媒材與身體融為一體,展現其生命交戰救贖的藝術觀。並提供觀者隨著他筆尖的游絲細線,經歷一場藝術與生命之間的真實撼動。

 

一九九六年,一枝石晉華常用的原子筆即將用盡。在美國加州爾灣念書的石晉華坐在桌前,拿出一大張白紙,讓原子筆在上面塗抹、馳騁,筆越滑越快,在他畫完最後一張畫之前,石晉華回憶起這段時間裡,與這枝筆共同生活的痕跡。紙上一條條的墨痕,寓含著執筆者的嗔癡悔懺。

 

一次又一次看似無意識的線條塗抹中,有忘我的專注,有雜想湧現,一如修行人打坐。於是石晉華開始作一個「走鉛筆的人」,以藝術創作來修行。

 

南無地藏王菩薩

 

依著建築牆面,石晉華架設一面三十二乘八英尺大小的白色木板,分別以膠帶將削鉛筆機與錄音機固定在自己的左右手臂上,並將錄音機的麥克風貼在嘴上。然後開始以鉛筆來回在牆上畫出鉛筆線,同時冥思默唸《心經》和《華嚴經》。這樣走線與默誦的行動不斷重複進行,每次持續兩小時十五分鐘,全程並有錄影機紀錄下來。

 

 

從一九九六年三月至今,石晉華在美國、台北華山藝術特區總共走了四十二回。

 

 

面對華山特區《CO2台灣前衛文件展》中各種嬉鬧炫麗的藝術作品,這一件看似沈重無趣的作品,顯得一枝獨秀。評審之一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認為,時下藝術家習慣概念文字先行,然後再衍生出美術作品來,使得作品的理性有餘,卻缺少一股直觀的掌握,甚至在意念與作品呈現之間,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然而石晉華這件作品,並非為展而展,由內在思維到外在藝術呈現上,表現一致。更重要的是,「這件作品,看似很個人,卻又有感動啟發大眾的普同性,」林谷芳指出。

生命的線條

對於本身患有糖尿病的石晉華而言,一九八○年開始注射胰島素,並長時間使用血糖機紀錄血糖值,二十多年來,驗血糖次數高達四萬多次,那些與他身體生命相依、相控制的醫療廢棄物,都被他裝入密閉式的塑膠袋,妥善保存。在身體的苦痛中,透過忠實的紀錄,他發現人的身體非能自主掌握,因此更希望透過身體的試煉,獲得靈魂的真正解脫。

「人們大概不曾真正看透生活中的無奈與荒謬,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單調重複的行為和不經思考的行徑。如果可以把人生所有的軌跡累積在眼前,我們大概會訝異於生活中充滿了一再重複、不具意義、幾近荒謬的作為或營求,」石晉華表示。

藝術的極致原本幾近於宗教,石晉華這一藝術行者,在眾聲喧嘩的當代藝術中,安靜地探索生命本質,感動著不僅是藝評人,更是紅塵浮世中的你我。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 歷史展覽| | 走筆:石晉華
台灣光華雜誌- 走鉛筆的人石晉華

主持人:石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