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 中華藝術網facebook
2025/05/10 星期六
藝術音樂
藝術影星
藝術歌星
藝術文化
藝術設計
藝術表演
藝術公益
藝術國際
藝術家
圖書雜誌
藝術FB
設為首頁宗旨會員與我們聯絡訂閱電子報加入我的最愛
文化創意 藝術表演 電影 視覺藝術 油畫 藝術管理 藝術出版 JOSS健康 藝術數位學院
藝術數位學院快速搜尋
 
  在地文創-搭建文創舞台 舊文物新商機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更新日期:2015/01/12 10:02:12
學習次第 : 進階

工商時報【彭淵燦】

文創產業講求創新突破,但是若能從老舊文物中激發出靈感和創新動能,不但賦予老舊文物新的生機,也帶動新的產業商機,新竹縣「新埔動態文物館」是箇中顯例。

台灣歷史的縮影,

人民生活的寫照

新竹縣「新埔動態文物館」珍藏一萬多種台灣早期文物和生活器物,館主劉邦賢說,文物館就是一處文創的園地,只要有心,多看、多想,創意就會源源不絕,他樂於提供一處激發文創的舞台,20年來,他堅持營造不一樣的文創路。

許多人走進新埔動態文物館,看到萬餘種的文物和生活器物,不免驚嘆,簡直就是一座博物館,而這些文物從清朝、日治到國民黨政府時期,可說是台灣歷史的縮影,也是人民生活的寫照史。

參觀文物的過程中,有的人不免發想,如何從這些舊有的文物中,融入現代的創意,創造新的文創商品,這樣的創意激發,正是劉邦賢最大的期望。

20多年前,劉邦賢瘋狂地投入台灣古文物的蒐藏,他不是興之所欲地蒐購,而是計畫性地針對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做系統的珍藏,文物的範疇含括了食、衣、住、行、育、樂,五花八門的文物,讓人見識到先民文創的風格。

有人問他為何要花大錢又如此執著地蒐藏?他總是說:「台灣有很多好東西,太多人不懂得珍藏,如果現在不趕緊蒐藏,一旦流失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例如相當討喜的八卦床不乏珍藏者,但是八卦床的材質雕工又有高低之分,能擁有一張珍貴的八卦床是可遇不可求。

有一次劉邦賢輾轉得知台中市首富人家有一張珍貴的八卦床,他花了不少功夫,終於順利取得。這張床的特色是當初首富人家特別商請大陸2名師傅花了15年以肖楠精心雕琢,而且鑲嵌玻璃畫,搭配細緻的鏤空雕刻,更顯出典雅和大戶人家的氣派。劉邦賢說,這張八卦床已有百年歷史,這樣的文物不光只是文物,最重要的是可以透過雕工,激發不同的創作學習和思惟,這就是「內行看門道」的道理。

客家人的公廳器具文物、桌椅擺設,都有一定的規矩,劉邦賢為了保留這項習俗,花了不少時間陸續蒐購,完整地呈現公廳的原貌;客家女子纏花、女紅手藝、嫁娶的轎子、飾品,禮俗文物,一應俱全,宛如一部客家先民的生活紀錄史。透過這些文物擺設,讓參觀者能夠清楚而迅速地融入先民當年生活的時空。

文物館的文物雖然多,劉邦賢卻如數家珍,他透過說學逗唱的方式導覽,每項文物的蒐藏過程就是一個故事,他指著一個直徑150公分的大樟木桶問:「這是做什麼用途呢?」有的人會連想到應該是澡盆,其實是他在新埔鎮蒐購的大穀倉,最難得的是,它是一體成型,迄今仍聞得到木頭的香氣,全省恐怕找不到第二個。

早期的文物與生活器物,

充滿巧思和創意

「要去哪裡找這麼好又這麼多的文物?」劉邦賢的臉上露著自豪,為了讓文物豐富而多采,他上山下海,走遍大街小巷,經常是有一點風聲就往外衝,就怕慢了一步文物被人搶走。他的這股傻勁和執著,有人說他是「瘋子」,也有人戲稱他是「老頑童」。

為了讓珍藏的文物呈現完整的故事性,劉邦賢必須參考史料,逐一分類,他在文物館內規畫了打鐵店、棉被店、照相館、日治時期的派出所、小吃店、雜貨店、妓女戶等建築樣貌,店內擺設店家當年所使用的器物,甚至還有不同的燈光投射,忠實呈現台灣早年社會的風貌。他的用心規畫,就是希望讓參觀者不只是萌起思古的幽情,更能在文物中找到新的創意,開啟另一股文創風。

文物館內珍藏的各種車輛也很有看頭,例如有300年歷史的板輪牛車;3輛骨董消防車,分別有150年、90年、60年歷史。電影中常看到德軍所騎的機車側邊車,館內也有一輛,50多年前台灣最早生產的三輪汽車,不僅要領牌照,目前還可以開著上路呢!

豐富多采的文物,讓劉邦賢愛不釋手,他用照顧小貝比的心情全力投入,不過最讓他得意的是,他可以從古物中得到心靈的喜悅和創作的靈感。

例如他根據文物圖片自行以木材搭建了一座涼亭,陳放在文物館內,有的訪客還會好奇地詢問:「這是在哪裡蒐購的?」

台灣早期社會常見小販推著木製的小拉車沿著大街小巷叫賣做生意,劉邦賢根據蒐藏的文物外型,也釘製一個小推車,車旁放張古味的長木凳和竹椅,客人上門就坐在小推車旁,喝著屬於現代的咖啡,滿滿的創意fu。

回首這段來時路,劉邦賢覺得自己做了正確而有意義的選擇,尤其他所珍藏的文物可看性高,不僅政府單位常向他調借資料或邀展,他也常參加地方性的慶典活動,騎著三輪車或是手拉車、機車側邊車出現在大街小巷,總是吸引路人的目光。

這些早期的台灣文物,雖然有豐富的故事性、可看性,劉邦賢卻感慨地說,台灣人不太喜歡看,政府單位也不重視,但是他認為,好的東西不該沒人看,因此最近重新規畫將文物館和餐廳結合,讓消費者在懷古的空間裡用餐,還可以欣賞屬於台灣特有的文物。透過這樣的行銷,注入文創的活水。

「我很努力地搭建了一個文創的舞台」,劉邦賢的眼神充滿期待,他認為台灣早期的文物、生活器物,充滿巧思和創意,只要肯下功夫,應該可以激發更多的文創人才,開創更有趣的、新鮮的、多樣性的文創商品和產業。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上一篇(台灣高等教育公司(Tai)  下一篇(藝術治療心理疾病 英國研)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