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得其樂」文創平台 國字變品牌

分類:產業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還記得華視「每日一字」中的書法之美?看過活版印刷的鉛字與康熙字典嗎?在張炳煌、張介冠、王志攀三位「戀字狂」的堅持與奉獻之下,這些中國文字之美不但未遭時代浪潮淹沒,反而於數位時代發光發熱。

文創論壇「字戀狂的交響詩」昨舉辦首場座談會,邀來書法家張炳煌、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與開放康熙字典總編輯王志攀對談。論壇由聯合報系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台灣創新發展公司,與台灣品牌台灣促進會合辦。除定期舉辦論壇,還打造「字得其樂」社群平台,將中文字轉化為台灣品牌的元素。

「文字是知識的磚頭,也是溝通的基石;社會靈魂的品質,也是基於文字的素養。」聯合報系董事長、「字得其樂」計畫主持人王文杉,三年前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被文字的力量所震撼。他表示,聯合報近年來推動影音服務,「但文字依然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王文杉指出,現代人「敲太多鍵盤」,常忘了中文字怎麼寫,但「手寫的溫度、情感都比打電腦強」。他表示,台灣是正體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這是我們的資源」。聯合報以「推廣華語文」為目標,鼓勵大家一起與文字親近。

張介冠主持的日星鑄字行,是台灣最後一間鑄字行,「年輕人的熱情」是支持他和日星鑄字行的主要動力。張介冠透露,修一個字型需八小時,而一套字模有四千五百字。他向文化部申請補助遭打回票,卻有一群熱情的年輕志工自願協助他修字,一起往「漢字博物館」的夢想邁進。

「許多人問我,日星啥時會歇業?」張介冠答得堅定:「只要台灣還有活版印刷、還有人使用鉛字,日星就會撐下去」。

書法家張炳煌,廿八歲時為華視製作書法節目,被選為三台聯播節目。之後再接「每日一字」,一播十七年,他也成為台灣人最熟悉的書法老師。當時正值書法式微,老一輩書法家瞧不起電視,張炳煌卻運用電視的影響力,讓書法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網路興起後威脅書法,中小學取消書法為必選課,書法再度面臨危機。張炳煌不氣餒,二○○○年起他在淡江大學研發可模擬書法和水墨畫的「e筆書寫系統」,運用數位媒材推動書法教育。「書法,就是要創造文字的生命力!」

王志攀在佛學出版社擔任編輯時,為查佛經文字開始接觸康熙字典。六年前,他和企業家邵作俊合作「開放康熙字典」工程,花了六年下新式標點、考證與確認章節,將四萬七千多字的康熙字典放上網路,供人免費查閱。他表示,下一階段的目標,是要製作廿本核心古籍的超連結。

●「字得其樂」平台網址:http://wordiy.com/

【2012/12/1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