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藝術創作的特質及其藝術教育意義之個案研究

分類:學術




近年「社群藝術」之藝術創作成為國內外日趨蓬勃的創作模態,在具臺灣當代藝術指標性的臺北雙年展中,自2008年起明顯看出行動式或結合議題式的創作愈趨增加,由此可見「社群藝術」的意象趨於鮮明,而當中實踐對話性創作、黏合藝術與生活縫隙的創作者首推藝術家吳瑪俐。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究吳瑪悧2000年-2008年在臺灣之四個社群藝術計畫,分別為2000年『從你的皮膚甦醒』計劃、2006年『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2006-2007年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2008年臺北雙年展『臺北明天還是一個湖』,深究其中以社群為本藝術創作之特質與理念,其在臺灣社會與藝術界的角色與定位、及當中藝術教育之意涵。

本研究可發現以社群為本藝術創作中,藝術扮演的不是美化的角色,而是引發、思考的媒介,其引發的效益更增加參與者的學習成就與認同感,更反轉原本的藝術觀念;過去認為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專利,但近年來社群藝術的參與者認知轉變為「人人都可成為藝術家」,在藝術學習上意味著想像力的解放,藉由藝術轉化的學習讓參與者揚棄過去「囤積式的學習」的窠臼,改而成為「對話式的教學」,更助長了參與者的自覺及自主。

 

 

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葉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