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車事業為核心的Y集團,有Y與C兩家汽車公司,分別和日系N及M公司技術合作。2003年Y公司分割股權,成為 Y1與Y2兩家公司。Y2負責日本N公司N牌汽車在台灣的行銷與銷售,40%股權屬於N公司;Y1負責為Y2提供代工生產與裝配服務,股權及經營權皆為Y集團所掌控。
Y公司此舉主要基於兩項策略目的: 第一是希望Y1可以成為多品牌的代工廠,第二是希望自創品牌。在當時,以落後於世界標準的規模,自創品牌很不容易,但Y集團想要整合集團力量及資源,加強研發,並結合跨產業的智能與綠能科技,利用台灣在電子和通訊方面的優勢,找出生存發展的機會。
2004年Y集團開始構思自創品牌策略,2007年籌備L公司來負責未來L牌的行銷與銷售。政大教授司徒達賢指出,品牌策略需考量產品線特色、目標市場、垂直整合程度、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地理涵蓋範圍及競爭優勢等六大面向。
從2007年的時間點來看,此一自創品牌策略若要成功,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環境與條件前提上?前提是指如果我的技術、能力、競爭、景氣、市場是這樣的話,我的策略是對的;但隨著時間向前展開,決定策略時的前提假設是否還存在?如果有重大改變,就要調整策略。
當時,台灣轎車(含休旅車)市場幾近飽和,2006和2007年銷量大幅衰退。廣源投資董事長林信義指出,一家公司如果賣不到400萬輛,很難稱得上經濟規模,而台灣每年需求只有30~40萬輛。
L牌於是把地理範圍擴大到對岸,在未達經濟規模之下,以「豪華加智慧」的利基取勝。產品特色是大量使用多媒體影音與通訊控制等電子科技,目標市場是高階主管、企業主、台商,有點年紀的男性3C愛好者。司徒達賢認為,由於這樣的產品特色是可以持久擁有的,這樣的設計對某些人是有吸引力的,這樣的人在兩岸是沒有特別差異的,所以可以用一樣的品牌、設計、零件去做。
新創品牌還要考量組織與人,制度上要怎麼使人在追求自己的績效與目標下,也達到公司的策略。因此,L牌在整體供應鏈以及組織分工方面,都有許多重要的決策。
L牌引擎由集團的Q公司設計;研發、採購、供應商管理、成本管控及品質管理等則交由集團與官股及幾家策略投資人合夥的H公司負責,Y1負責製造,L公司負責通路、銷售與周邊服務,並不完全是垂直整合,也有水平分工。林信義指出,目前各公司權利義務確有不平衡的狀況,所以每周都有集團整合會議。
他也坦言,Y集團與零件廠過去的經驗,都不足以應付L牌所需,所以時間拖很長,遭遇很多失敗。L牌希望除了兩岸,也要走到海外,但以目前的成本與規模,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十之八,本文由政大EMBA校友會、《大師輕鬆讀》提供,本系列專欄內容為企管教學個案,並非新聞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