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專書獎/劉紹華 探討彝族毒品問題

分類:出版




中研院專書獎/劉紹華 探討彝族毒品問題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2.12.28

「這是一本關於探險玩耍、為非作歹、吸毒勒戒、愛滋茫然、世代差異、文化衝擊和兄弟情誼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紹華,深入中國四川涼山地區研究彝族海洛因氾濫與愛滋蔓延問題長達七年,兩年前出版英文專書,中文專書《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青年流動》預計明年一月出版,昨天獲中研院第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頒獎典禮昨天舉行,五位獲獎者分別為中研院院士石守謙、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沙培德、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胡曉真、交大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馮品佳、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劉紹華。

劉紹華用淺顯的語言寫出涼山彝族(諾穌人)的故事,希望能吸引一般讀者。她說,這本書的焦點不是健康或疾病本身,而是造成健康問題的社會災難根源;中研院肯定該書深入少數民族文化脈絡,批判、針砭全球至地方不同層級的政策。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族群,人數比滿族還多,在中國大陸卻被高度歧視,教育、經濟極為落後。涼山彝族的人口不到四川省的百分之三,十年前卻擁有全四川達六成的愛滋病人口;族人曾視吸食海洛因為「成年禮」,代表有本事。

劉紹華解釋,一九一○年代涼山是中國鴉片產地,鴉片為當地帶來白銀與槍枝,在當地人心中是「奢侈品」代表,是好東西。到了近代,涼山彝族人接觸到海洛因,也把海洛因看成與鴉片相同的奢侈品,在彝族語中兩者說法一樣。但彝族人又普遍貧窮,共用針頭施打海洛因、感染愛滋的成為普遍現象;同時也為了毒品偷搶漢人,且將這樣的行為視為「英雄好漢」。

「生命的痛苦不一定只能以痛苦的方式呈現。」劉紹華說,彝族人是為了追求快樂與生命的積極,才開始服用海洛因,最後卻扭曲成負面的結果,甚至被社會所輕視、歧視。國際組織進入涼山,也未考量當地文化,宣導「反歧視愛滋」反而將歧視愛滋帶入當地。

劉紹華表示,自己訪問的這些「兄弟」們迅速凋零,每隔一陣子想聯絡,就發現又有人過世,「我因為這些研究一路升上去,受學術肯定,兄弟們卻一路走」。她把這本書看成一個「紀念碑」,讓世人有機會看到他們的故事。

劉紹華出身記者,曾擔任香港明報駐台特派、英文台北時報記者。

 

【2012/12/28 聯合報】

 

主持人:劉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