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 中華藝術網facebook
2025/05/26 星期一
藝術音樂
藝術影星
藝術歌星
藝術文化
藝術設計
藝術表演
藝術公益
藝術國際
藝術家
圖書雜誌
藝術FB
設為首頁宗旨會員與我們聯絡訂閱電子報加入我的最愛
文化創意 藝術表演 電影 視覺藝術 油畫 藝術管理 藝術出版 JOSS健康 藝術數位學院
藝術數位學院快速搜尋
 
  從韓國首爾反觀台灣的藝術學院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更新日期:2014/02/01 01:36:37
學習次第 : 進階

從韓國首爾反觀台灣的藝術學院

【文/王嘉驥】

策展人暨藝評家 王嘉驥  

承蒙雕塑家郭旭達的推薦,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雕塑系的Gwiwon OH主任來信邀約,詢問是否可能前往該系為應屆學士和碩士班畢業生的作品進行評圖,並提供兩場演講,其中一場介紹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多年來,我參與過台灣南北兩大國立藝術大學不少的評圖。雖然從2012年下半年度起,我已辭離大學的專任教職,對於學院中的未來潛力藝術家,我還是很願意了解。尤其是來自國外學府的邀請,我更是倍感興趣。儘管手上工作已滿,時間拮据,我還是答應,並開始準備兩篇英文演講的簡報。

就在12月上旬,我與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雕塑系所師生緊密相處整整三天時間,包括每晚特別安排的餐敘和小酌交流,由教授們偕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輪流參與。一起受邀評圖並進行專題演講的,還有來自美國紐約,也有任教經驗的資深策展人娜登(Linda Norden)女士,以及另一位出身韓國,專研藝術哲學,亦在私人美術館擔任策展人的LIM Seong Hoon教授。

經過相處和了解,我很快地知道韓國首屈一指的首爾大學,其雕塑系大學部每年的招生人數,不過區區20人,研究生也只有10來人。而且,大學部開課的人數竟然是以15人左右為上限。相對於台灣眼前日趨商業化的學制和每況愈下的經濟趨勢,一年只收20位大學生,10餘位研究生的專業系所,簡直是天方夜譚。據我了解,我們受邀參與的這個小型國際評圖暨專題演講的活動,已在該系所舉辦了兩三個年度。一個看起來學生規模甚小的系所,卻積極主動邀約來自國際的專業人士,提供師生外來的當代藝術新知和訊息。這樣的企圖心和對專業經驗與知識的追求,的確讓我心頭為之一振。此一學風倘若持之以恆,前景勢必無限。相對地,這也讓我對台灣當前的高等教育感到更加憂心。

 

因應時代與媒材科技的快速變化,首爾大學原本偏向保守、傳統的紀念碑雕塑訓練,已在幾年前大幅調整。隨著材質解放和更多的觀念探討,雕塑的概念早已開闊,不再只是物質性的量體製作和物件展示。影像創作更已成為雕塑系學生的新選項。類似的現象在台灣1990年代末期,尤其隨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今之台南藝術大學)及其造形藝術研究所的成立,也有過類似的歷程。

「評圖」則是新學院另一個在藝術創作的學習訓練上,鼓勵、刺激並協助學生對材質和觀念進行各種可能辯證的重要機會。據Gwiwon OH教授表示,除了一年一度針對畢業生的國際評圖之外,該系所教授面對所有學生共評的次數總也不下五、六回之多,而且,每回進行往往日以繼夜,動輒長達10餘小時不止。此等態勢不禁使我回想起,南藝大薛保瑕老師多年前經常邀我前往評圖的光景亦復如是—譬如,下午兩點左右開始評圖,一路進行到半夜兩三點的情況,也大有人在。

 

不過,如此激烈而熱血的評圖,台灣近來似乎已不復見,或難得再見。反倒是,當我在首爾大學聽到雕塑系教授堅持這樣的評圖風氣,感覺不勝欣喜。回顧看來,過往許多接受過這類漫長而激烈評圖的研究生們,如今不少已經成為台灣青年藝術家中的翹楚或甚受矚目的新星。在我看來,或至少對我而言,那樣的震撼教育對他們藝術觀念的增長與再思辨,終究還是很重要的養分來源—只是得來並不廉價,甚至在成長過程中,還夾帶了幾分眼眶噙淚的苦澀。然而,出自專業者的無私評圖,對發展中的藝術學生而言,永遠都是莫大的珍寶。離開校園,倘若進入藝術圈,是江湖也罷,是苦海也罷,藝術界的現實可能更加殘酷。

連帶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來,台灣有些藝大的研究生創作評鑑或評圖場合,漸漸也邀請藝術經紀人參與。此舉或可善意理解為教授們用心為學生謀出路。在首爾時,我也就近請問雕塑系的教授們,他們是否也會為學生做此安排。教授的回答倒是直接而乾脆:他們並不希望學生太早與藝術市場接觸。他們鼓勵學生畢業後,多考慮申請各地的藝術村,展覽則先嘗試替代性或另類的藝術空間。相較之下,台灣老師向畫廊或商業市場行銷自己學生的現象,似有與日俱增且積極化的傾向;而青年學生或創作者早早簽約投靠畫商的情況,也逐漸司空見慣。越是淺薄的市場,利益和利害的計算越是直接—是福是禍,這是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另一項值得思量的課題。【《典藏今藝術》2014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上一篇(6R專家把脈╱資料庫人才)  下一篇(一億人民幣買畢卡索是冤大)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