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單位,集專家之力、以學術為基礎,並肩負著社會大眾的期許,不僅握有面向國際的話語潛質,對於地方藝術發展更可能發揮整體的推動力。《典藏.今藝術》總編輯高子衿指出,做為亞洲區域最早成立的美術館之一,台北市立美術館(1983年)曾在國家和市政府的高度支持下,於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間達到了營運鼎盛的巔峰。然而,近十年來,台灣的美術館並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反而停滯不前。在此同時,香港與新加坡正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展開大規模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群建設計畫,並在藝術話語權上佔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中國政府啟動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以下簡稱M+)計畫,然而文化上收編香港的意圖,引起香港藝術圈的反彈,及至2003年聚集當地的藝術家與意見領袖成立博物館委員會,才討論出這座美術館的定位 :由香港當下的角度配合全球性的視野,聚焦20至21世紀視覺文化的收藏與展示。M+策展人皮力表示:「香港回歸之後絕對是混合的文化概念,正好因為香港本地的藝術界跟中國北京之間的張力關係,使得M+最後沒有追溯中國當代藝術,而造就了博物館走向國際化的必然性。」因此M+不是一個關於民族身分認同的博物館,而是呈現不同領域與文化轉移造成如此複雜多元的視覺文化,M+反映了視覺藝術門類之間交流的重要性。
皮力也指出,有別於台灣或中國許多文化機構對硬體設施的重視遠過於軟實力與經營團隊,展館預計2018年竣工的M+,策畫專業人員在2006年已經全部到位並展開建立藏品的工作。這使得M+目前已經有相當傲人且持續補足中的收藏,並且在亞洲藝術圈展現了影響力。
回到國際化的討論,前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說:「現今任何博物館都必須有國際定位,既回應當地藝術史,又同時具備國際性,從而在兩者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機制。」他指出:「亞洲族群的多元程度幾乎可說是國際的縮影,就是因為這種區域定位,通過收藏作品的具體呈現、實際研究,並在國際文化概念中進行思考與論述,就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區域性勢必不能丟失。」
他進一步提到,美術館已經不再被認為是一種「權威」,藝術價值體系的建構其實不在美術館,而是在藝術界,藝術家、私人藏家、美術館及畫廊都相當重要。對於美術館而言,將藝術家的作品透過一個較全面的方式呈現出來,既是對當地的責任,也是必備功能。「現在我們不只要思考博物館的定位是什麼,在一個新的藝術文化範疇裡,也應該思考當下的藝術史與美學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夠對當前這種亞洲多元的藝術走向有適當的交代。」
隨著亞洲地位的提升,郭建超說:「亞洲藝術不再僅只於國際語境裡的『參與』,而是可以在更高層次、在美術館理念的建構上,產生積極的作用。」無論是M+還是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發展,甚至是有著更深遠的美術館發展史的台灣,都在此時面對一個共同的亞洲機會。